青島上半年引進培育各類人才9.25萬人
以市場化邏輯轉變招才引智打法,由“政府評選、企業培養”轉向“企業點菜、政府買單”
青島上半年引進培育各類人才9.25萬人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佳旎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人才崗位需求普遍減少、人才流動放緩,給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強度、招才引智的力度帶來了新的挑戰。
青島堅持市場化、專業化、平臺化、生態化思維,積極轉變招才引智的打法路數,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抓手、產業為紐帶,把人才的評價權交給企業,人才資助由“錦上添花”轉向“雪中送炭”,由“政府評選、企業培養”轉向“企業點菜、政府買單”……上半年,青島新引進培育各類人才9.25萬人,“雙招雙引”攻勢2.0版招才引智任務完成率60.9%,為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把手”抓“第一資源”
人才是第一資源,從今年起,青島開始實施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市、區(市)兩級黨委書記分別結合工作實踐,研究確定了各自人才工作項目。如嶗山區堅持平臺思維、生態思維,積極探索平臺化人才引育新模式;西海岸新區籌建人才生態產業集團,加強產才融合項目上下游內在聯系分析,鏈條式引進產才融合項目;膠州市搶抓上合示范區建設契機,著力打造上合示范區青年創業國際孵化器(青島),為青年人才提供創業創新全鏈條服務等。
當前的青島以頂格邏輯推進“雙招雙引”,市委書記帶頭,各區市、部門“一把手”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實施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同樣是“頂格邏輯”的創新之舉,引導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負責人,以人才的視角、從人才的角度來認識、謀劃、推動區域發展,通過抓人才引進培育、項目孵化,促進產業的升級、動能的轉換和經濟結構的優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誰是人才,市場和企業說了算
各地“搶人大戰”愈演愈烈,青島今年也出臺了不少重磅政策。在這一波新政中,青島拼的不是獎補力度,而是制度突破。
近日,海爾卡奧斯智能技術研究院4位工業互聯網領域無頭銜、無稱號的高薪人才獲頒青島市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這是青島市快速落實“兩區”人才新政,實現“按薪定才”的第一單。
6月1日,青島聚焦上合示范區和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兩區”建設推出人才新政。政策最大的亮點在于,創新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把新銳人才、拔尖人才等評價權交給企業;根據產業需要精準引才,聚焦“兩區”重點產業領域尖端人才、外事外語外貿等人才,創新激勵機制。
人才資助由“錦上添花”轉向“雪中送炭”,由看帽子、看稱號轉向重潛力、重實績……6月11日,《青島“未來之星”工程實施細則》出臺實施,推出高端人才培養、新銳人才托舉、金種子人才儲備三大計劃,立足城市未來發展和產業基礎,超前謀劃、前瞻布局,為更好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儲備人才明確了路線圖。目前,已經試點遴選首批“未來之星”30余人,擬給予相關單位培養經費總額達840萬元。
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憑能力、憑實績、憑貢獻評價人才,這樣的市場化導向正在青島由點及面地展開。
招聘上“云”,以賽引才
受疫情影響,傳統“走出去”推介、“請進來”對接的線下招引渠道受到限制。為應對新形勢、新變化,青島啟用人才“招聘e站”云平臺,舉辦“戰‘疫’有情、‘青’有獨鐘”系列活動,上半年開展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季、國內重點高校“招才引智名校行”碩博線上專場招聘、重點產業線上招聘會等“云招聘”180余場,發布崗位需求6萬余個,攬收簡歷26萬余份。
6月30日,青島舉辦了2020年人才政策進高校暨招才引智名校行、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全球推介會。推介會采取線上直播的形式,來自137家“雙一流”高校、70家省內重點院校和46家技工院校畢業生觀看直播,累計點擊量突破61.2萬人次。推介會從畢業生落戶、住房安家、就業創業、實習實訓等多個層面介紹了青島市吸引大學生來青、留青、回青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一系列人才政策也吸引了眾多畢業生網友的關注,“給力!”“給青島人才政策點贊!”網友們紛紛在直播間評論區留言點贊。
以賽引才,青島聚焦13個重點產業,開展新銳青島創新創業系列大賽,通過賽事選拔人才、依托人才落地項目。
6月13日,中國(青島)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路演暨簽約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大賽共吸引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506個項目參賽,諾獎團隊和海外院士團隊等高端人才參與其中。項目涵蓋集成電路和芯片設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5G、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材料和高端裝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最終,“基于手眼協同智能機器人系統”等25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落地青島西海岸新區。
下一步,青島將結合“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以更開放、更廣闊的視角謀劃好未來一段時期人才工作,打造“產業+行業”的產才融合人才生態。創造產業政策與人才政策激勵新組合,構建新的市級人才工程體系,打通人才與產業、技術、資本鏈接“經脈”,將人才集聚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成為青島的“創新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