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激情建功青島】引進千億產業項目 他讓城郊變高鐵商務新城
【青島新聞網原創】
策劃|艾錕 文字|韓彤彤 圖片|陳志偉 視頻|劉碩
2018年,青島西站駛出第一班高鐵,這意味著西海岸新區正式進入高鐵時代。這座從開建到啟用始終備受關注的國鐵站創下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啟用”的新紀錄。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做些事情,但又有多少人能經歷青島西站開通這樣的大事。”說這話時,楊文站在青島西站的廣場前,手指外觀形似波浪時的站點:“開工時,我們天天在這里,真是一天一個樣。”此時,距青島西站開通將滿兩年。
楊文是交通商務區工委書記,自2015年9月起,他便擔任起青島西客站商務區開發建設指揮部、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主要負責人。時過五年,青島西站從無到有,已成為青島重要的樞紐站之一,而曾荒蕪一片的城郊更是一躍成為了西海岸高鐵商務新城。
克服兩個不可能 西海岸新區跨入“雙鐵時代”
“青島西站是青島具備始發終到功能的四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可以說項目的建設規模、專業化和復雜化程度在新區建設史上前所未有。”青島西站是由原膠南站擴建而成,回顧青島西站的建設歷程,楊文坦言,這是與兩個“不可能”博弈的過程。
原膠南站站房面積3000平方米,規模為2臺4線,定位為過路站。因此,在建設青島西站時,楊文遇到的第一個“不可能”難關,便是如何將一個過路站升級為具備始發終到功能的樞紐站。“相比起原膠南站,青島西站新增投資18.3億元,站房達60000平方米,站臺6臺14線。”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楊文往返鐵路總公司、濟南鐵路局等鐵路部門80余次,與鐵路部門進行溝通,并多次協調設計機構專家現場調研。
在克服第一個難關后,楊文又開始琢磨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在青島西站實現“零換乘”。“建設換乘中心是我們遇到的第二個‘不可能’,當時,換乘中心的屋面網架鋼構是一道技術難關,國際國內皆無成功經驗可借鑒。”即便如此,楊文帶著技術團隊迎難而上,最終攻克技術難題,完成了國內唯一一個面積4萬多平方米的雙曲面斜四錐鋼網架施工和國內跨度(82米)最大的單層網殼鋼結構施工,創國家同類工程之最。
隨著青島西站與地鐵線13號線的開通,西海岸新區由此跨入雙鐵時代。
引進千億產業項目 推動商務區高質量發展
“交通商務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市政配套和城市功能非常薄弱。”在青鹽鐵路、青島西站及地鐵13號線投入運行后,楊文靠著這盤“交通樞紐棋局”開始規劃起交通商務區的產業發展,“我相信,交通便利會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
為充分發揮西站綜合交通樞紐的優勢,楊文吸收國內外交通商務區成功建設經驗,帶領規劃團隊委托戴德梁行、同濟規劃設計院、清華建筑設計院、華東建筑設計院、中國鐵設集團、上海市政院等國內外知名設計咨詢機構與何玉如、劉濱誼等大師團隊攜手,對商務區產業定位和城市規劃進行專題研究,決定將高鐵商業、商務作為交通商務區的主要業態。
“我認為,培育特色產業,壯大發展動能應當作為商務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為此,楊文堅持優勢招商、精準招商,引進世界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等13個投資過億元產業項目,協議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
堅守五年 荒蕪城郊變現代化城區
就這樣,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原本位于荒蕪城郊的交通商務區,搖身一變升級為擁有千億產業項目的現代化城區。目前,交通商務區吸引上下游企業1000家,可提供就業崗位12萬個。
在交通商務區任職五年以來,楊文對這里的每一棟建筑、每一處規劃都如數家珍。他的腦海中好似放置了一張“規劃圖”,哪個項目是什么時候建的、這個區域將如何發展……只要你問他,他都知道。
當初,青島西站建設到尾聲時,為了完成路面綠化,楊文團隊在西站廣場邊移植上一片綠植。雖然正值冬季,但所有的綠植都頑強地挺過了寒冬期。從荒蕪城郊到現代化城區,也許楊文也曾經歷過“寒冬期”,但如今,這段經歷對他而言,也許正將是一生無法忘卻的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