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再牽手上海,見證雙循環下擴大開放的決心
2013年的夏天,中國東海邊畫了一個圈——中國首個自貿區誕生在上海,一艘艘巨型貨輪從長江入海駛向全球,揭開了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2019年的夏天,中國黃海邊也畫了一個圈——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黃河入海口涌動著新一輪深化改革開放的春潮。
自貿區,是我國繼經濟特區后建立的又一個改革開放“試驗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先行先試的上海自貿區在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成為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里程碑。
而如今,踏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足跡,跨進“自貿時代”一年整的山東與青島,正面臨著新的時代機遇與挑戰。
如果說“巨人的肩膀”曾給予青島自貿片區以更高起點和豐厚經驗,站在十三五收官與十四五開局的歷史交匯點上,青島以自貿區、上合示范區為載體、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只會更加緊迫。
在這一背景下,11月5日,青島將再赴上海,開展自貿區對接交流活動。從7月到11月,兩度南望上海,青島想要探尋更多開放經驗、改革魄力與發展機遇。
開放之城:請回答2020
什么是開放?正在進行時的2020給出了新的答案。
今年年初,疫情的出現加速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調整,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今日不斷釋放信號,催促改革向更深層次裂變。
以開放倒逼改革,是過去40余年中國以超高速的城市化進程所證明的“中國經驗”,改革的種種困境與突破,都需要從開放著手。
隨著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閉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為“開放”重新定義,將“對內開放”即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城市發展來說,構建城市間相互開放合作的“朋友圈”,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與對外開放同等重要的“頭等大事”。
率先行動起來的,是山東,是青島。
構建山東省內三大城市經濟圈,青島對膠東一體化全力以赴的同時,將目光鎖定在南方,鎖定在上海。
“上海之所以發展得這么好,同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緊密相連。”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落地上海,就與上海的開放經驗密切相關。
“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當好標桿,對照最高標準,查找短板弱項,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進一步彰顯全面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亮明我國向世界全面開放的鮮明態度。”
今年7月,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率青島代表團到上海對接現代服務業,釋放出強烈的開放合作信號:向往上海的“領全國開放風氣之先”,青島愿以現代服務業為載體,學習上海的“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并為上海創業者、投資者開放更多產業場景與政策優惠。
進入10月,青島結束了新一輪“疫情防控戰”,首次外出又選擇上海,這是青島與上海現代服務業的再一次深度鏈接,更是青島不會停下的開放腳步。
第一次的相遇已非偶然,第二次的牽手已是必然。
在新的發展格局中處在中國經濟南北東西大循環“雙節點”上的青島,必須以更加有力的開放動作、更加明確的開放優勢,支撐起中國北方城市崛起的關鍵角色。
改革之城:打造“先行先試”的青島版本
回顧2018,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總書記強調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差別化探索,加大壓力測試,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為全國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7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在投資、貿易、金融、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形成了300多項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在外商獨資醫院、認證機構、職業技能培訓等55個開放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
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探索與推動,是自貿區自誕生之初便肩負起的重大使命。于上海而言,這里沒有全國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要做貿易中心,上海必須“先行先試”。
而無論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落戶上海,還是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搭建,引金融活水是關鍵。從這一角度來說,投資的自由化,是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的重點區域。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曾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壓減負面清單,不僅為外資進入我國擴大了空間,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未來,進一步開放的領域主要是第三產業,如金融業已經明確到2021年取消證券業、期貨公司、壽險公司的51%外資股權限制,今后在交通運輸、信息技術服務、商務服務等產業都會進一步擴大開放。
6年內,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先后完成5次“瘦身”,310多項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各地分層次分領域復制推廣。不僅在自貿區改革中形成了可借鑒的先例,更如燈塔般為國內各自貿區改革開放指明方向、鼓足干勁。
截至2020年6月,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立企業6.5萬戶,其中新設外資企業1.2萬戶,累計實到外資371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實到外資42.56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完成進出口總值7665.4億元,占上海全市比重48.5%。
今年,山東省首創“負面清單式放權”,為青島自貿片區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加快腳步聚合起強大的推動力,以上海自貿區為樣本,青島正助力片區企業在更大的市場空間中配置資源、在全球尋找合作者。
截至7月10日,青島自貿片區累計新增市場主體20927家,其中外資131家。內資注冊資本1235.89億元人民幣,外資注冊資本40.28億美元;在建、待建74個,總投資628億元;重點在談項目77個,初步確認項目總投資超過600億元(其中外資約14億美元),已推動20余個項目達成簽約意向。
發展之城:黃河流域的崛起與新生
于青島而言,學習上海的開放風氣,借鑒上海的改革經驗,其本質仍然是青島對一次次時代機遇的把握。從上合組織示范區到青島自貿片區,時代不斷催促著青島向上海靠近,與上海貼近,在學習與借鑒中,握緊城市飛躍的時代機遇。
“我們懇望上海把青島作為發揮現代服務業輻射作用,推動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中轉站’,通過支持青島,來更有力地輻射黃河流域、輻射北方地區。”
今年7月,王清憲曾在上海就南北兩城的現代服務業發出深度鏈接的“懇切邀請”,時隔4個月,王清憲又將為上海帶來“一顆誠心”——青島自貿片區和上合示范區將成為青島對接上海現代服務業的首個“中轉站”。
這正是青島飛躍的時代機遇。
國際貿易是青島的傳統優勢,也是上海自貿區的改革開放重點區域。青島擁有全國第二大外貿口岸,巨大的吞吐量是青島對外開放經濟的代表作。而面對當下愈加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疊加了上合示范區與青島自貿片區雙重優勢的青島,更需要探索以創新驅動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圍繞航運做貿易,圍繞貿易繁榮金融,以貿易推動航運,以金融推動貿易,加快山東港口青島港“由物流港向貿易港,由門戶港向樞紐港”轉型,建設世界一流的物流樞紐港、金融貿易港、產城融合港、智慧綠色港,為申建自由貿易港夯實基礎。
激活現代金融“血液”,使之服務于現代航運產業。正如上海國際金融貿易中心與上海自貿區的深度融合,青島自貿片區也需要探索與青島國際金融貿易創新中心的內生聯系,以打破行業壁壘的國際航運貿易金融數字化生態體系,打造青島乃至山東說航運、貿易、金融耦合發展的主陣地。
在現代海洋領域,一片富饒的海域,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一支優秀的海洋人才隊伍,構成了青島門類齊全、發展勢頭良好的海洋產業基礎。南北相望,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也以“海洋硅谷”的崛起呈現出海洋高端產業聚集的態勢。
誕生出制造業“五朵金花”的青島是以實體經濟和制造業見長的城市,在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成為下一個階段產業升級核心政策的當下,集聚了開放優勢與改革之力的青島自貿片區又當如何?
2015年,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成為全國首個“先進制造業質量安全示范區”,并獲得了包括進口貨物檢驗監管分類管理模式等在內的10項相關便利化支持措施,其主體金橋開發區,不僅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重要產業發展地標,更是一座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名列前茅的制造業強區。
金橋片區的發展無疑為青島自貿區提供了靈感。充分利用青島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重要機遇,以工業互聯網匯聚全球創新創業資源,驅動先進制造業不斷實現升級突破。
臨海而生,向海而興,當海洋賦予一座城市豐富物產資源的同時,也“附贈”一條有別于內陸的城市通道。當貨船與郵輪從港口駛離,也代表著城市間交流的開啟——我們稱之為“開放”。
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以市場活力優化資源配置,最終活躍經濟發展。在這樣一條環環相扣的發展路徑中,每個元素都無可替代。
如果將全國經濟版圖按照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黃河流域三大板塊劃分,以上海為引領的長三角地區早已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以深圳為引領的珠三角地區也是中國改革創新的前沿和開放發展的重要引擎;而黃河流域,率先崛起的會是誰?
兩度牽手上海的青島,期待著未來兩座城市更多的交流與合作,也謀劃著一個更具開放活力與改革魄力的新未來,當歷史的洪流不斷催促城市前行的腳步,或許青島,會成為下一個引領區域崛起的新支柱。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