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吐槽”,到這里來!青島再為企業家搭平臺
青島是一個正在創業的城市,企業家是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企業家的聲音彌足珍貴。
11月3日,青島舉辦全市企業家座談會,面對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企業家們敞開心扉、各抒己見、情深意長,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暢聊4個小時仍意猶未盡。
有的企業家為青島產業布局提出建議,有的企業家吐槽相關政策落地不夠及時,有的企業家認為青島的營商環境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加快建設創業城市,企業家是主力軍,要讓他們大展拳腳,必須首先能被傾聽,能暢所欲言。自今年3月以來,青島市開展“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打通民意收集、辦理、反饋、落實、監督各個環節,讓全體市民和企業家有意見隨時提、有想法盡管講、有不滿大膽說,通過暢通渠道,達到聽民聲、用民意、解民憂、紓民怨、聚民智、暖民心的效果,同時倒逼政府提升為民服務能力。
“吐槽”已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一股力量,老百姓的歸屬感、認同感更強了,心氣更順、更高了!
從11月4日起,作為“三我”活動主要平臺之一的青島日報,專門推出“企業家‘吐槽’青島”專欄,傾聽企業家心聲、搭建政企溝通橋梁、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1、企業家犀利表達,直擊青島“痛點”
如今的青島,已成為企業家投資的熱土。
從去年開始,衡量企業家對一座城市信心的重磅指標——民間投資數額,青島一直居高不下。
即便是在疫情之下,也未能阻擋民間資本投資青島的熱情。1-9月份,民間投資在建項目3506個,比上月增加127個,同比增加718個,完成投資增長14%,高于全市投資增速12.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5.5個百分點。
把青島當成“合伙人”,自然要坦誠相見。
于是,人們看到,在全市企業家座談會上,各位企業家極其珍惜發言機會,談青島亮點,大大方方;談青島短板,毫不避諱,因為“愛之深、責之切”,而且不是光“吐槽”,還提出了解決方案。
春光里產業資本集團創始人楊守彬對某些區市的保守思維進行了吐槽:各個區市都特別喜歡從我們落地的企業中去挑選那些投資規模大的,但對于那些相對高技術含量、輕資產的新經濟企業卻不是那么感興趣,實際上這是一個特別落后的思維。他建議,應該樹立未來思想和未來眼光,打造未來政策,做未來的產業布局。
本土企業家、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也毫不客氣。他說,青島膠東機場、青島地鐵等重大項目均有充電及輸配電設施采購需求,但由于溝通機制不順暢,導致青島很多優勢企業在市級重大項目中溝通成本高、中標難度大。建議借鑒深圳、北京、成都等城市經驗,成立重大項目建設產業鏈聯盟,明確聯盟企業產品技術和服務本地化。
深圳同創偉業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負責人張媛媛則“吐槽”了基金審批效率:我們這只基金是一只省市區三級引導基金,在深圳等城市申請這種三級聯動的基金可以是“并聯”走的,比如省里申請、市里申請、區里申請是同時審批同時過會,但在山東省和青島市,必須先等省里過會,再等市級過會,然后再區級過會,這其實是一個“串聯”的關系,效率非常低。
每一位企業家的發言都直擊痛點,將遇到的問題點了出來。
2、為城市收集更多真知灼見
城市與企業是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一座城市的繁榮興盛離不開企業的蓬勃發展,企業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為之打造最適宜的發展生態。
跟談戀愛一樣,企業家與城市,也需要經過溝通與磨合,才能互相“懂得”。會議期間,青島醫保城集團董事長馬守軍在接受觀象君采訪時說,目前青島營商環境非常好,在于頂層非常給力,但基層需要跟進。跟企業打交道的多是基層官員,感覺差距還很大,如果能把頂層對企業家的關心關愛落到基層上就更好了。
企業家“吐槽”的點,往往是城市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堵點,是亟待補齊的短板。
王清憲多次指出,企業和企業家最了解市場、最關注趨勢、最了解技術、最熟悉企業的上下游。
因此,搭建平臺傾聽企業家對行業發展的建議,接受他們“槽點”,對城市成長十分必要,也相當迫切。
最重要的是,青島在引導大家發聲、吐槽,最終凝聚共識,匯聚合力促進發展方面,已有成熟的經驗和做法。
今年3月,我市創造性地開展了“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廣開言路傾聽民聲,解決問題紓解民怨,提升工作溫暖民心。
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5日至10月23日,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受理群眾各類訴求193萬多件,辦結率98.27%,滿意率95.77%。“三我”活動已初步建立起受理、辦理、反饋、監督“四位一體”機制,形成了“群眾反映—渠道受理—12345匯總分流—部門(區市)解決—反饋群眾”的工作閉環。
“三我”活動平臺作為青島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聽取民意的主渠道,讓企業家常態化發聲,將進一步拉近城市與企業家的距離,為城市收集更多真知灼見,也讓企業家更加感受城市的尊敬與寬容。
3、消除企業家的“后顧之憂”
吐槽,并不是目的。讓城市與企業家良性互動、共同成就,才是所有人期望的。因此,無論是企業家提出的真誠建議,抑或某些犀利批評,應及時進入相關部門視野,迅速得到回饋,形成閉環解決機制。
在“三我”活動中,政府的一些嘗試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啟發了城市治理的新思路。比如,政府將矛盾雙方叫在一起商量,最終形成讓雙方打心底里都能接受的方案,而且愿意執行。
另外,也該清醒地看到,與市民大膽“吐槽”城市相比,不排除有些企業家會懷有顧慮,針對某一部門或者機構的“吐槽”,會不會為自己找來麻煩,今后被“穿小鞋”?其實,這兩年青島一直在追求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家感到舒服。王清憲說,我對青島的干部講,市場化、法治化要滲透到血液中去,成為一種自覺和習慣。
在具體行動上,青島堅決糾正“新官不理舊賬”行為,集中開展黨政群機關履約專項清理,聘請優質律師事務所幫企業兌現優惠政策,旗幟鮮明鼓勵“民告官”,從法律層面確保政府制定的政策、做出的承諾得到兌現。
因此,企業家可以放心。
“三我”活動開展至今,市民的心態和行動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來電、來信從抱怨多變成了建議多,群眾真正有了“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城市治理。老百姓的歸屬感、認同感更強了,心氣更順、更高了,“愛青島,讓青島更美好”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社會政通人和局面進一步形成。
相信,讓企業家大膽“吐槽”,也一定可以激發企業家的積極性,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從而實現:企業是激蕩城市發展最大的活力源泉,成全企業家就是成全青島高質量發展!
作者|流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