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牽手上海,青島為什么選擇這個“切入點”?
時隔4個月,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再次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赴上海考察學習。
11月4日晚-7日上午,在不到三天時間里,王清憲出席第三屆進博會開幕式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出席山東與世界500強產業鏈高質量合作發展對話,出席青島市與上海自貿區企業合作對接交流會并作主旨演講,先后到上海外高橋國際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上海外高橋國際酒類展示貿易中心、上海外高橋森蘭國際、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區域行政服務中心、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區域展示館、希杰集團(CJ)中國總部、埃森哲(中國)有限公司、陽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地考察。
緊鑼密鼓,馬不停蹄,邊走邊看,邊聽邊記,看得仔細,問得深入。
上海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4個月前,青島選擇的“主題”是現代服務業,期望上海把青島作為發揮現代服務業輻射作用,推動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中轉站”,通過現代服務業的高效“鏈接”,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這一次,青島聚焦對外開放領域,“取經”上海自貿試驗區。這樣的安排又是基于怎樣的考量呢?
01
青島為何而來?外界“讀懂”了
短短4個月,城市主政者前后兩次率隊考察上海,這是全國極為罕見。這次考察學習策劃安排得相當周密,考察學習方案數易其稿,至定稿時,已經到了“第十四版”。
考察學習、對接交流、合作簽約,不到三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影響廣泛,收獲豐碩。通過兩次“頂格”考察學習,再加上常態化的青島干部在上海的專業實訓,外界“讀懂”了青島“拜師”上海、牽手上海的用意和決心。
期間,多家媒體給予了關注與報道。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澎湃新聞播發報道《青島再牽手上海,見證雙循環下擴大開放的決心》,文章指出,從7月到11月,兩度南望上海,青島想要探尋更多開放經驗、改革魄力與發展機遇;于青島而言,學習上海的開放風氣,借鑒上海的改革經驗,其本質仍然是青島對一次次時代機遇的把握。
報道《青島向“榜樣”上海取經,提出打造中國長江以北新戰略支點》指出,向上海“取經”的背后,實質上也是青島希望向外借力,借重上海自貿區先行實踐,形成以“先行者”帶動“后來者”的聯結。
求新、求變、求上進,與最優者“對標”,與最強者“比拼”,與最快者“賽跑”,青島作出這一系列選擇背后的動力源又是什么?
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獨特、小日子過得還不錯,但青島沒有,也不能選擇小富即安,而是選擇了在全省、全國肩負起更重要的擔子,扮演好更重要的角色——
全力打造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多個場合指出,現在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事實。北方地區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推動南北區域均衡已經成為重大的發展問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上海引領了長江流域開放發展,深圳引領了珠江流域開放發展。未來,上海、深圳也必將跨出長江、珠江,賦能更大區域的發展,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
而在長江以北,也需要有這樣一個戰略支點。青島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又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特別是還承擔著總書記賦予的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競爭力、發揮港口門戶城市優勢等國之重任,在“大循環”和“雙循環”中都具有“雙節點”價值,有使命也有能力,成為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
有報道指出,兩度牽手上海的青島,期待著未來兩座城市更多的交流與合作,也謀劃著一個更具開放活力與改革魄力的新未來,當歷史的洪流不斷催促城市前行的腳步,或許青島,會成為下一個引領區域崛起的新支柱。
02
自貿試驗區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兩個城市要打動對方,進而靠近、牽手,必須找到“共同語言”,找到好的切入點。
作為“吃開放飯”成長壯大的城市,兩地最大的“共同語言”自然還是對外開放。
青島與上海都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都擁有世界級大港: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4330.3萬標準箱,連續十年世界第一;由青島、日照、煙臺、渤海灣四大港整合而成的山東港口集團坐落青島,去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3.2億噸,全球第一。都有自貿試驗區等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
這一次,青島為什么將切入點聚焦在自貿試驗區呢?
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多種不確定性,我國堅持走開放融通、合作共贏之路。自貿區應運而生,成為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體現。建設自貿試驗區是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主要目的是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時指出,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截至目前,全國已成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從沿海到沿邊、沿江,跨越東中西部的自貿試驗區“1+3+7+1+6+3”格局。7年來,我國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260項制度創新成果,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成效顯著。
今年前7個月,既有的18個自貿試驗區(今年9月新設立的3個自貿試驗區不在列)新設外資企業33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900億元以上,進出口額達到了2.7萬億元。18個自貿試驗區面積加在一起不到全國的千分之四,但外資占到全國的16.8%,外貿占到全國的13.5%,可以說居功至偉。
入列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建設首批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保稅港區、保稅倉庫一個不少,但直至自貿試驗區“6周歲”之際——2019年8月31日,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掛牌,青島才開啟了“自貿時間”,與先行者相比,起步晚了不少。
迎來開放發展新機遇的青島,正在奮力追趕。目前,青島片區承擔了106項改革試點任務,現已實施96項,實施率達90.5%。聚焦貿易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等優勢領域,開展差異化、首創性探索,總結形成68項創新成果。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11月5日舉行的青島市與上海自貿區企業合作對接交流會上所作的《青島自貿片區一周年發展評估與未來展望》中指出,一年來青島自貿片區開創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完善的治理機制、卓越的創新能力以及突出的高質量發展能級。
應該說,這一年來,青島片區開局不錯,如果能繼續打好“自貿牌”,一定可以為青島在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更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贏得更加有利的道次。
03
自貿試驗區的“上海啟示”
雖然,目前全國已經先后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但源頭還要追溯到上海。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我國正式開啟“自貿時間”。從初期摸索前行,到如今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區,開啟新紀元,上海自貿試驗區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
在國家層面向全國或特定區域復制推廣的260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有124項為上海自貿試驗區首創或與其他地方共同總結形成。截至2020年6月底,累計新設外資企業1.2萬戶,占浦東新區新設外資企業的77%,實到外資371億美元,進出口總值持續增長,占上海市比重超過40%。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功密碼”是什么?實地走走看看,才能有真切的感受和體悟。青島市黨政考察團此次選擇的點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站:上海外高橋國際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第二站:上海外高橋國際酒類展示貿易中心;第三站:上海外高橋森蘭國際;第四站: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稅區域行政服務中心;第五站: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稅區域展示館。
啟示1:不能按照建設開發區的路子來建設自貿區
上海外高橋國際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已入駐全球前十強機床企業中的7家企業、全球前20強機床企業中的12家企業、全球前100位機床企業中的41家企業。
一個看似尋常的產業園,何以能匯聚那么多一流企業?青島“求學者”邊看邊聽邊問,他們得到的答案是:這里提供了國際智能制造企業所需的一切服務。作為“工業母雞”,機床儀器很“精貴”,動輒就要幾百萬元。在精準服務下,國內外制造商、供應商、買家之間開展國際和國內貿易渠道擴展。集聚了全球頂尖的智能制造龍頭后,該產業園新一輪規劃加速推進,正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功能、新服務,集聚智造、革新制造,由“集聚制造業”向“孵化制造業”轉型升級。
這里不生產機床,但卻在機床界擁有相當的話語權,靠的就是資源整合的理念和能力。青島建設自貿試驗區一定要打破建設開發區的路徑依賴,側重于打造更多集展示、推介、接洽、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服務貿易平臺,而不是建多少工廠,生產多少產品。
啟示2:打造平臺經濟,放大撬動效應
上海外高橋國際酒類展示貿易中心利用成熟的國際貿易功能和展示交易政策,打造完善的進口酒類產品展示推廣、交易綜合服務平臺及良好的酒文化交流平臺。已吸引了數百家國際貿易商入駐,并與多國酒類協會及專業機構達成合作,進口的葡萄酒品種類別達到千余種,被譽為酒類貿易的“試驗田”與“集散地”。
僅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區域就已經形成醫療器械、酒類、醫藥品、化妝品、智能制造、鐘表珠寶、汽車、文化等專業貿易服務平臺,建立10家國別(地區)中心、6個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擁有8大千億級商品品類、8大百億級商品品類。
海量的商品和服務,鏈接的是全球的資源要素,形成的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平臺經濟已經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核心驅動力之一。青島要想放大自貿效應,必須打破思維慣性,不能“有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應“需要什么,就去整合什么”,用平臺思維作發展乘法,在更大空間內整合資源,讓資源要素通過青島片區這個大平臺發生互動耦合,實現價值倍增。
啟示3:要把自貿試驗區建設與推進城鎮化、打造創業城市等有機結合起來
特殊的功能定位決定了自貿試驗區以辦公為主,人們白天在這里上班,晚上回到市區居住生活,“潮汐式”的人員流動似乎不可逆。可上海自貿試驗區不這么認為。
位于浦東新區東北部的森蘭國際(無國界生活之城),面積約6.01平方公里,定位是作為外高橋自貿區產城融合的特定承載區域,以滿足一站式國際優享生活為目標。“只有具備了這一功能,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年輕人,有了人,才能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自貿試驗區才能真正具有活力和未來。”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有關負責人說。
青島片區建設也應當借鑒這一做法,要把自貿區建設與推進城鎮化、打造創業城市等有機結合起來,圍繞滿足生產生活、產業發展、人才招引、技術轉化等需求一體謀劃設計、一體推進建設,不斷拓展完善園區功能,只有這樣,才能迅速增強吸引力和集聚力。
啟示4: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自貿試驗區的使命是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垂范,當好“領頭羊”。
在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展示館,觀象君深切感受到了“四心”:追求自由的初心、艱苦奮斗的恒心、改革創新的匠心、服務企業的貼心。
這“四心”,上海自貿試驗區創造了一系列“全國第一”——
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企業、全國第一個保稅物流園區、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全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全國第一個外商投資負面清單……31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從這里向上海、走向全國;這里平均每天創造60億元的經營收入、5億元的稅收、29億元的進出口額,169家世界500強投資了387家企業。
青島不缺乏國家戰略的利好,也不缺乏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平臺,關鍵是要用好、用足。上海自貿試驗區能夠從無到有、領風氣之先,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青島需要膽子再大些、步子再大些!
作者 |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