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兩心三圈!山東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
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
◆山東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總體格局 ◆14個地區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記者 王建 報道
本報濟南11月12日訊 省政府新聞辦今天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我省區域協調發展有關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將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八大發展戰略之一,構建了“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
“制定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出臺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規劃。”省新舊動能辦副主任王海林介紹說,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正加快完善。
在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推動下,三大經濟圈基礎設施加快聯通、產業協同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加快共享、區域融合戰略支點加快形成,呈現融合發展、一體發展的良好勢頭。
“十三五”時期,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超過1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51%,比2015年提高4.5個百分點。
這背后是我省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據了解,我省共有14個地區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數量全國最多;省里分三批確定了27個省級試點,覆蓋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王潤曉介紹說,各試點地區在四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有序放開放寬城鎮落戶限制;深化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改革,各地整合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重大項目建設,城鎮化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發展路徑,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保護自然生態,傳承歷史文脈,建設宜居城市。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我省統籌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城中村城邊村原有居民、農村地區就地轉移就業人口等“三個市民化”,把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任務,推進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與財政轉移支付掛鉤機制等財政激勵政策,累計下達市民化獎勵資金76億元,安排城鎮化試點專項資金6.3億元,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明顯加快。
長期以來,魯西地區一直是我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短板,我省先后出臺《關于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若干意見》和《支持菏澤市及魯西其他四市發展若干政策》,全力支持魯西5市發展。“2019年,菏澤市地區生產總值居全省第8位,比2018年上升5個位次;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棗莊、聊城、德州、濱州等市經濟實力、產業基礎不斷增強,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王海林介紹說。
在自身努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同時,我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十三五”以來,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突破2.5萬億元、實際投資超過560億元、完成工程營業額超過2100億元。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我省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為充分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我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做大做強縣城,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形成了濟南和青島2個特大城市、9個大城市、8個中等城市、75個小城市、1072個建制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與此同時,我省還精準對接國家區域戰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承接航空航天、教育醫療等高端產業轉移。深化與長三角城市群合作,推進濟南“京滬會客廳”先行先試,吸引上海、南京等高品質要素資源向我省輻射。與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省合力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