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牛”路 爬“牛”山 住“牛”地…青島帶“牛”字的地名真不少!你都知道哪些?
再過10天,我們即將迎來“辛丑年”,也就是農歷中的“牛年”。在牛年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帶您探訪青島的“牛”地名。通過查詢“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記者了解到島城有多處地名中帶有“牛”字,其中包括11座山峰、2個島嶼、1條河流、4條市政道路、15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2個居民居住點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南北各有一個牛島
在青島近海,有一南一北兩座牛島。其中,北部的牛島在即墨區境內,面積0.034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41.3米,距陸地最近處2公里,低潮時與驢島連通。南部的牛島位于西海岸新區的唐島灣內。
位于西海岸新區的牛島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牛島草木茂盛,唐島灣周圍的村民喜歡在島上放牛,故名牛島;另一種說法是從空中俯瞰,小島形似牛背,凸起于海平面,因形而得名。該島面積0.111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7.1米,島上地勢平坦,基巖為紫紅色安山巖,灰白色火山凝灰巖,島上第四系沉積物較厚。岸線全島為基巖岸線,全長1435米,岸灘全部為沙灘,低潮時與陸地相連。島上植被覆蓋面積超過90%,生長有黑松、刺槐和各種草類,遠遠望去,就像一顆鑲嵌在唐島灣內的“綠寶石”。島北面正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校區的南門,不時有學生來海灣邊駐足賞景,觀看不遠處的牛島。西海岸新區的牛島入選了中國首批無居民海島開發目錄,主導用途定位為旅游娛樂用島。
11座山峰都很“牛”
記者通過“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查詢到,青島有11座山峰帶有“牛”字,其中包括李滄區的牛毛山、牛王廟山,城陽區的石牛山,西海岸新區的牛臍山、牛蹄山、牛心山、睡牛山,即墨區的臥牛山,平度市的牛山、牛蹄山、牛心頂。
在這11座名字中帶有“牛”字的山峰中,位于即墨區金口鎮的臥牛山以紅色旅游而聞名,這里是臥牛山戰役紀念地。如今的臥牛山烈士陵園占地11650平方米,由原即東縣人民政府在1954年建成,是即墨區第二大烈士陵園和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臥牛山烈士陵園安息著313名烈士,其中有122人是在臥牛山戰役中犧牲的。即墨區金口鎮著力打造臥牛山戰役紀念館等紅色景點,已將鎮域紅色旅游景點串聯成線,通過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青島還有1條牛棚河,位于平度市內。此外,還有1個山谷的名稱中帶有“牛”字,它就是位于西海岸新區的飲牛灣。
4條道路含“牛”字
記者從青島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了解到,青島共有4條市政道路的名稱中帶有“牛”字,分別是石牛山路、睡牛山路、臥牛山路和牛臍山路。
石牛山路位于李滄區,南起棗山路,北止九水東路;睡牛山路位于西海岸新區,東起玉泉路,西止平湖路;牛臍山路位于西海岸新區,東起昆侖山北路,向西折北止團結路;臥牛山路位于即墨區,南起603省道,北至團埠村。
在這4條以“牛”字命名的市政道路中,石牛山路的知名度無疑是最高的,重要原因是這條“牛”路毗鄰青銀高速李村收費站,高峰時段由九水東路左轉石牛山路的車流量較大,一度成為島城道路交通的一大“堵點”。如今經過交警部門的有效治理,途經石牛山路進入青銀高速的通行效率已經大為提高。
這些村居“牛”得有年頭
除了島嶼、山峰、河流、道路,青島人居住的地方也“牛氣十足”,全市有15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2個居民居住點的名字里都有“牛”字。
在這些名稱中帶有“牛”字的居住地中,2個居民居住點位于市南區,分別是海牛新村和海牛花園小區;2個居民委員會均位于西海岸新區,分別是牛王廟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牛齊前社區居民委員會;15個村民委員會分別是:位于西海岸新區的撒牛溝村民委員會、石牛臥村民委員會,位于即墨區的東牛齊埠村村民委員會、西牛齊埠村村民委員會,位于萊西市的牛溪埠村村民委員會、東泥牛莊村民委員會、西泥牛莊村民委員會,位于膠州市的水牛村村民委員會、牛欄溝村村民委員會、牛溝一村村民委員會、牛溝二村村民委員會、牛溝三村村民委員會,位于平度市的牛戈莊村民委員會、前臥牛石村村民委員會、后臥牛石村村民委員會。
除了海牛新村和海牛花園小區的命名和青島海牛足球隊有一定關聯,命名時間較短外,其他的15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居民委員會均“牛”得很有年頭。
地名背后的故事
●牛毛山
位于李滄區曉翁村附近的牛毛山,本來叫做“劉忙山”。據《滄口區志·地理篇》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叫劉忙的男子自云南大槐樹地遷徙來此,在這座無主小山的南山向陽坡上開荒種地,后來大家就稱這山為“劉忙山”“劉家山”。幾百年過去,劉家的后人都搬到了曉翁村居住,而“劉忙山”由于諧音以訛傳訛,被叫成了“牛毛山”。這“牛毛”二字倒與此山的地貌特征極其吻合,此山土層單薄樹木稀少,就連野草也長得稀稀疏疏,山腰以上巖石裸露,巖縫砂石間只能生長一種半尺多高窄葉矮莖的山草,深秋山草干枯呈黃褐偏紅色,稀疏地倒伏著,就像牛身上的短毛,所以“牛毛山”這個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如今的牛毛山公園已經成了島城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牛王廟社區
牛王廟社區地處辛安街道辦事處駐地南3公里,在社區居民中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南邊有長城嶺,北邊有埠埠頂,東山有牛王殿,西山出神仙,牛王廟村在中間。”牛王廟社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共有62戶194口人,大部分為潘姓。潘氏先祖于清道光末年(公元1848年)從臺頭村遷至此地立村,主要靠看山、開荒種地為生。因村東南山上有座牛王廟,故取名牛王廟村。牛王廟社區南鄰徐山,海拔87米,面積一平方公里,因此山據傳是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取仙藥集合之處,所以遠近聞名。
●臥牛山
1947年12月中旬,臥牛山打響了一場阻擊戰。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和第九縱隊,將國民黨軍整編九師七十六旅包圍在當時的即墨縣東北部的臥牛山、古阡村、南阡村一帶,予以重創。如今臥牛山烈士陵園中安息著313名烈士,其中122人是在臥牛山戰役中犧牲的。
“海牛”留下美好回憶
青島的“牛”地名不少,但青島人中姓牛的人并不多,據統計在一萬人左右。
提到團島的“海牛”,在島城的知名度很高。傳說,在膠州灣海底藏著一頭大海牛,每到霧天便會發出叫聲,提醒海上船只小心暗礁。許多青島人是從小聽著“海牛”的叫聲長大的。
據了解,傳說中的團島“海牛”其實是一種聲控預報裝置,叫做氣霧號,也叫霧笛。最早是1900年德國人在太平角水域設置的機械裝置,每到雨霧天,海上風浪加大,將空氣壓進裝置,便會發出像低沉的號角聲,有如牛鳴。上世紀五十年代,氣霧號被電霧號取代,分別安裝在大公島、大橋島和團島,后來陸續損壞,只剩下團島燈塔內的一頭“電海牛”。隨著科技發展,電霧號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1987年,團島燈塔的這頭“老海牛”也不再叫了。
“海牛”給青島人留下了美好記憶。1993年12月31日,青島首支足球俱樂部就定名為“青島海牛足球俱樂部”,成為了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創始成員。28年來“海牛”凝聚了青島這座足球城幾代人共同的情結,并成為中國足壇一張響亮的名片。(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