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撬動民營經濟 看青島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開新局
高質、發展耳提面命,青島經濟在新局之下肩負著革故鼎新的新使命。
近年來,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在財稅金融、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促進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不斷釋放,民間投資已成為確保國民經濟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
2020年5月20日,青島以市政府辦公廳的名義印發了《青島市落實民營企業創意創新工作實施方案》,成為國內首個以市政府名義印發文件支持民營企業創意創新的副省級城市,也成為全國率先出臺此類工作實施方案的城市。2021年2月24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介紹3月1日施行的《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隨著《辦法》的出臺,青島的民營經濟發展邁入了新階段。
以民營經濟作為支點,點燃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深圖遠計,是青島在經濟上的答案。對加速緊抓高質量發展的青島來說,民營和中小企業是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城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工業互聯網之都的重要支撐。“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在發展的“新風口”下,青島以民營經濟為撬動點,正在奮力創造十四五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豪舉。
逆勢增長13%,主體增幅的“后浪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和推動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民營經濟的砥礪發展就更加凸顯了不凡的價值。
目光回到青島,2020年,在積極統籌民營中小企業疫情防控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努力下,青島2020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3%的成績單,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9.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民間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青島在民營經濟上的突出成績,可以說是市場主體增量突破、投資拉動、多元布局的結果導向。
2020年,青島全市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36.22萬戶,同比增長14.84%,占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的99.34%,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占比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較2019年上升1個位次。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176.40萬戶,同比增長16.66%,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8.13%,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二位,占比創五年來新高。
主體量級的實質性提升,帶來的就是投資與注冊資本的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新增民營經濟注冊資本10600.07億元,占全市新增注冊資本的75.92%。其中,新增民營企業注冊資本9815.55億元,占新增企業注冊資本的74.49%。民間投資強勢增長。2020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3%,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9.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民間投資1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達到57.5%。
在民營經濟的帶動下,青島的創業也穩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176.40萬戶,每萬人擁有民營市場主體1857戶,位于深圳(2612戶/萬人)、西安(2336戶/萬人)之后,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
我國對民營經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政策,展現出了對民營經濟支持的廣度和深度,青島市民營經濟逆勢上揚,民間投資持續增長,展現了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和強大韌勁,在十四五開局之際打響了高質量發展的前行炮。
13+15,減負降險,政策推動的“高光時刻”
民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較好的發展環境,只有在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環境中提供充足“養分”,民營經濟才會健康茁壯成長。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通過公正監管來維護公平競爭,進一步持續打造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要做到這些,就必須保障民營企業能夠平等地獲取各項生產要素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為進一步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發揮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青島市聚焦15個攻勢和13條產業鏈,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措施》,共提出3部分17條具體措施。青島在政策推進上,集思廣益,切實落地,用實際行動和創新措施,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筑起了堅固護城墻。
堅持強化舉措對沖疫情影響,青島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紓困減負,助力民營經濟平穩運行。《措施》的出臺,從多個層面大刀闊斧落實了對民營經濟的減負松綁:一是解決放開準入、降低門檻、公平對待、平等參與的問題,不能為民間資本設置有形或無形的門禁,更不能專為民間資本設置更高的門檻,要健全市場化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二是聚焦青島15個攻勢和13條產業鏈,點明重點投資領域,加強政策引領,為民間資本更加便利地進入項目投資領域,提供選擇和決策的方向,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產業鏈長、增長前景好的領域。三是強化要素保障,促進政府部門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服務,以實現投資項目的加快啟動、建設和運營,及早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資金是實體經濟的血液,融資難融資貴一直以來是制約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難點之一。近年來,為了打破民營和中小企業“融資的高山”,青島市委市政府協調多部門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從專項扶持、融資支持、創新服務、減稅降費等多個方面,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從銀行貸款情況看,截至2020年末,全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本外幣)3301.24億元,同比增長22.99%,高于各項貸款增速7.31個百分點。從直接融資情況看,2020年,我市各類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交易所債券累計融資1229億元,民營企業累計融資額67.25億元,占直接融資總規模比重5.47%,較2019年底提高1.8個百分點。
創新加持生態,青島走入民營經濟攻勢3.0時代
在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格局下,我國民營經濟在穩步增長的同時,將更加注重在“專精特新”方面尋求突破,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將充分顯現;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面對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機遇,青島的民營經濟也站在了機會與挑戰面前,為打造民營經濟示范城市鉚足干勁。
“十四五”期間,青島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立足長遠設計和整體謀劃,全力推進壯大民營經濟攻勢工作。努力營造全社會重視、尊重、愛護、支持民營企業的氛圍,真正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落到實處,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實施“十百千萬”行動計劃、市場主體“升級”行動計劃、“內招外拓”行動計劃、“企業扎根”行動計劃等四個行動計劃,支持企業夯基礎、擴規模、快發展,推動存量做強、增量擴容、質量提升、變量激發,切實推動民營企業提質增量、轉型升級。進一步抓“資金”、減“稅費”、保“土地”、建“隊伍”、落“政策”,著力破解民營經濟發展難題。
以四大創新思路為指導,升級服務體系、優化融資生態、激發民間投資、壯大產業鏈條。
健全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機制,健全制度政策供給機制。全面貫徹落實《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為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和政策保障;健全民企培育宣傳機制。加強輿論引導,講好青島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故事。
做大做強龍頭骨干企業,大力培育骨干民營企業。實施“十強”領軍民營企業培育行動,完善直通車服務機制,全力支持領軍企業進入山東民營企業1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行列。引導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強化民營企業品牌培育。建立完善的馳著名商標品牌梯次培育發展機制,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商標品牌,培育品牌龍頭企業;做專做精民營中小企業,實施萬戶創新型企業成長行動,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快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發展,拓寬中小企業發展空間。聚焦“四新”經濟、13條產業鏈,細化民營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優化拓展民營經濟產業布局。
提升民營經濟服務平臺,深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揮全市民營經濟綜合服務、政策服務、大數據服務等專業惠企平臺作用,持續提升民營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水平;深化“民企創意”平臺建設;深化“雙灣計劃”平臺建設。發揮好青深、青滬等企業聯誼會作用,著力打造企業交流互通生態圈;深化“雙招雙引”平臺建設。貫徹“項目落地年”要求,加大民營經濟“雙招雙引”工作力度,依托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工作平臺,聯合區市進行靶向招商、協同招商。
立足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面對“十四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肩上重任,青島市民營經濟“破堵點、出新招、創亮點”,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把青島打造成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創新試驗區、民企成長主陣地、創意活力動力源和產業發展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