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在“即” 有一種顏色叫黨群志愿紅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0日訊 “大家一定要帶好口罩,做核酸檢測的時候,張嘴時要屏住呼吸,做完后抓緊離開……”近日,即墨區突發疫情,戰“疫”迅速打響,全區各個行業、各條戰線的志愿者,快速動員、迅速行動,積極投身防疫一線。
即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持續發出招募令,各志愿服務隊伍立即行動、安排部署,層層組織發動,形成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動員的積極態勢。由黨員、群眾等各類群體組成的9615名志愿者沖鋒防疫最前沿,成為疫情防控中最堅定而溫暖的力量。
9月7日清晨5點半不到,龍山街道前東葛網格村核酸檢測點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有居民前來做核酸采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劉曉輝一如往常早早地幫忙布置好采樣現場,隨即協助醫護人員開展檢測工作。
劉曉輝,土生土長的龍山街道前東葛村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村莊防疫志愿者。這次更不例外,主動請纓到一線作戰,路口值防,入戶登記,村莊消殺,摸排商戶……村委的工作人員都說,“這小伙子專挑苦活累活干,哪里危險沖上哪兒,就沒見他喊過累!”大家可能壓根不知道,這個看上去充滿干勁的青年,那天在工廠已連續工作了12個小時。身為一名從業近十年的紡織工人,他不僅是單位的先進個人,更是大家伙兒的“急救箱””,不論是誰有個急事難事,找他幫忙準沒錯。
在談及做志愿者的過程中觸動較深的人或事的時候,劉曉輝說道,“我其實沒覺得自己付出多少,村里的宋麗君一家,他們祖孫三代黨員都在為大家志愿服務,今年三月份萊西疫情,咱村的黨員們更是拋家舍業,一直在外給村民把著‘安全關’,還有咱的醫護人員們,沒白沒黑的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他們都是我的榜樣,也是因為這,讓我迫不及待的想加入這個為民服務的大家庭中來。”
如今,在即墨像劉曉輝一樣的抗“疫”先鋒還有很多很多。一批批志愿“紅”正在黨旗的指揮下涌向了即墨的大街小巷。
“大姨,沒別的事兒咱就別出門了,需要啥,給我們打電話就行。”“居家一定做好消毒,勤洗手、多通風。”“兒子,媽媽在外面打‘怪獸’呢,在家好好吃飯,聽奶奶話哈!”連日來,龍泉街道180余名巾幗志愿者流動在大街小巷,他們走街串巷摸排居民信息,大喇叭廣播宣傳防護知識,定人定崗維持核酸檢測秩序,很多人撇家舍業沖在前線,有活兒爭著搶著干,以“巾幗不讓須眉”的實際行動,成為龍泉街道抗“疫”隊伍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青’盡全力,‘疫’不容辭!”在金口鎮,有這么一批由年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團員等組成的“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正全身心投入抗“疫”,在這場疫情大戰大考中淬煉干部的作風能力。
疫情發生后當天的凌晨三點,在接到對池戈莊、姜家埠子進行臨時封控的通知后,這批年輕志愿者聞令而動,爭先到各路口進行執勤,有效降低了疫情傳播的風險。
看到黨員志愿者堅守一線,抗“疫”沖鋒,很多居民在感動之余也各盡其能,化身愛心志愿者,為家園構筑起“愛的港灣”。
“有事兒我來。”即墨區龍福家園小區共有318戶居民,雖然戶數不多,但小區內的居民格外團結。此次面對突發疫情,小區業主們主動請纓,他們中有餐飲店老板、有企業員工、有退伍軍人、有自由職業者,也有家庭主婦……雖然不是專業人員,但他們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于志杰作為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面對疫情率先穿上“紅馬甲”。“今天一上午已經下來四撥人了,有的業主家孩子上網課,到點就得走,這時就會有其他業主替補,誰有空誰頂上,都是大家自發的。”他說,小區業委會是今年1月成立的,成立后得到了廣大業主的擁護與支持,很多業主自發為業委會籌集經費,“我們都沒收,給一一退回了,9月6日,在居委會還沒下達通知的情況下,就有很多業主志愿者找我報名,表示應該對小區進行管控,于是,我們就開始自發在門口值崗了。”
志愿者的舉動無聲中感染了小區的其他業主,越來越多的居民自發加入到值崗隊伍中來,從最開始的4個人,到現在大家輪流值崗……疫情籠罩下的城市,一批批“志愿紅”悄然點亮著即墨大街小巷,他們是最美逆行者,他們擁有著共同的信念——抗疫有我,即墨必勝!(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孫靜秋 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