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青島市城陽區青年農民高蓬勃到青島恒順電器有限公司干電焊工后,高興地告訴記者:“我是在區勞動就業大廳登記、培訓后,找到這份工作的。”截至目前,該區就業率達98%,在青島市五市七區中為最高水平,本地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為19.6萬人,外地務工達到20萬人,全區轉移本地和吸納外地勞動力接近40萬人。
這是青島市著力解決“三農”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一個實例。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認為,在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中率先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實現多層面的互動。
城市工業集群化與農村工業化互動。青島是我國北方第一個市帶市的城市群,目前城市化水平已達54.7%。城市工業集群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城市大工業向農村擴散和滲透的過程,有力地拉動了“三農”問題的解決。青島市254萬農村勞動力中,已轉移就業134萬人,其中從事二產80萬人,從事三產54萬人。海信、澳柯瑪等大企業在本地以及全國各地農村建立了許多工業園區,青島郊區電子家電、機械制造等總產值億元以上的經濟板塊已達20多個,加快了農村的工業化進程。
城市組團發展與農村城市化互動,推動以城帶鄉的城市化進程。由青島、黃島、紅島為三點布局,沿膠州灣建立工業走廊,帶動周邊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已有120萬農村人口受益并過上了城市生活。從膠南瑯琊臺到即墨田橫島濱海一線,建設一條300公里長的濱海交通大道,形成7個園林狀態的組團城市,帶動200萬農村人口的城市化。
大工業支持與農業自身升級的互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另一條途徑。青島實行大工業支持農業產業化,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機制,發展創匯農業、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從2004年起,國有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的20%以上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行對糧農直接補貼制度,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今年市財政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安排40%用于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繼續安排1000萬元支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等形式,扶持10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廣公司+中介組織+農場的“九聯模式”。
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互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策和必備條件。青島建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青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市縣兩級每年都安排1億元用于在農村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200萬農民從中受到實惠。
壯大城市服務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互動。青島實行二三產業并舉發展,從業人員占到社會從業總人數的1/3。全市吸納農村務工人員就業80多萬人,相當于全市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70%。全市農村勞動力年均轉移10萬人以上,其中向本市二三產業轉移6.5萬人,到2007年向本市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28萬人以上。(
王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