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的短視病———師生只圍著考試轉,其余科目皆屬下品
南方網訊 (夏楊 謝孝國)今年廣東高考語文試卷上有道頗具地方特色的題目,就是對“對子”———給出的上聯是:“荔枝龍眼木瓜皆為嶺南佳果”,請考生對出下聯。
顯而易見,答案不止一個,考生可以回答的一個下聯是:“丹霞西樵鼎湖均是廣東名山。”專家稱,如果熟悉鄉土文化,答好這個6分題不成問題。然而據傳這道題很多考生都得了零分。
出題者的本意是想探探廣東學子對本土人文的熟知程度,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鄉土教育的薄弱,是學生失分的關鍵。
今年5月底,廣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從今年秋季開始將在全省普通高中開展新課程試驗,要求高中學生三年內必須選修28分以上的地方課程(總學分144分)方可畢業,將地方課程正式列入學生考核范圍內……
不學鄉土知識理由是忙
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校老師鐘婉明告訴記者,現在廣州部分小學在音樂、美術和思想品德課中,有鄉土教育的內容,“我記得十多年前廣州市教委出版一本叫《我愛廣州》的教材,里面有許多關于廣州的故事與人文、自然知識,老師也采用這本教材授課。但從總體上來看,近些年鄉土教育不被重視,更多的學校采用了全國統一的課本,鄉土知識很少被提到。”
廣州五中語文教師嚴美芝,從事語文教學已30多年。談到素質教育和鄉土教育,嚴老師的話語中充滿無奈:“從學生作文和學生行為中,我感到他們人文知識的缺乏。天天忙著上課、考試,他們哪有時間補學鄉土知識?”她說前幾年廣州市中學要求學生必須到南越王墓、黃埔軍校、農講所等文物保護單位參觀,接受鄉土教育,但是由于許多東西與考試無關,也漸漸流于形式,學生參觀時的態度不認真,到時蓋個章就行了。
據介紹,廣州中小學在不同時期,有關鄉土教育的話題也時常被提起,甚至還編過幾本教材,但后來全國使用統一教材,鄉土教育被忽視了,許多學校都沒有專職教師。
忙來忙去只是為了應試
談到鄉土教育的現狀,一位年近60歲的老教授憤憤地說:“當年我在廣雅中學讀書時,那里就開有鄉土教育課,老師還經常帶我們到附近的文化古跡參觀學習,我還記得有一次到了虎門大橋。我對廣州的一些認識,就是那時候學來的,現在孩子的課堂上有嗎?”
其實,建國以來我國對鄉土教育一直都有提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地就開過這樣的課程。改革開放后,實行全國大一統的教學體系,鄉土教育沒有存身之處。到了上世紀末,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地方課程被列入課程體系,為鄉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但由于應試教育的阻礙,目前鄉土教育只在各地部分學校零星存在,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
佛山科技學院副教授、雜文作家安文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應試教育的罪證之一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鄉土教育。”
安文江說,在應試教育下,迫于考試的壓力,老師和學生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顧及考試以外的內容。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學校尤其是重點學校,都把開設鄉土教育等考試以外的課程當作是忽視升學率的冒險行為,在沒有硬性規定的情況下,很少有學校愿意這么做。
廣州鎮泰二小的何小萱校長反映,近年來他們學校都按上級要求訂有音樂、美術等地方教材,但由于不列入考核范圍,學校并不開課。廣州五中的嚴美芝老師談到這個問題很嚴肅:“目前的應試教育,只要和考試無關的東西,許多人便認為可有可無。素質教育國家推行了許多年,但目前還沒形成一套可供操作的系統。這是一個制度的問題,基層教育工作者很無奈。”
城市學生學農到鄉村,不失為鄉土教育的一種好形式。
也有學校引入鄉土教育
這幾年來,不少地區也開始了鄉土教育的嘗試。不過由于配套改革跟不上和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影響,探索和嘗試承受著重重壓力。
為增進中小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今年3月廣州市出臺了中小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打卡制度。該制度規定學生可以到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參觀,接受教育。同時為避免學校和學生出于某種目的逃避教育,還規定沒完成參觀任務的學生不能評為市、區、校“三好學生”和“優秀團員”。
這一制度施行后,廣州30多家博物館、紀念館每天都有大批中小學生出出進進。由于學生年紀小,對于文物、史跡大多一知半解,他們往往覺得參觀與出游一樣放松,有的根本不聽講解。而這些文物、愛國教材不經過講解,在學生眼里就成了擺設。還有的學生在參觀時你追我跑,游戲打鬧。
和廣州的打卡制度類似,佛山市禪城區張槎中學把鄉土教育課程切實地引入課堂。
今年春節過后,該校在廣東省和佛山市一些專家的指導下,編印了一本全彩圖的鄉土教育教材,內容包括佛山、禪城、張槎三大塊,涉及佛山的名人、歷史、地理、產業等。教材編出來后,學校馬上組織老師在初一、初二各班中開課。課程以講授為主,還有三成時間安排戶外考察活動,由老師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文化點和工廠企業參觀。
據張槎中學莫建明校長介紹,鄉土教育課是該校開設的正式課程,列入學期考核內容,由各班老師自擬題目,或寫作調查報告,或談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形式靈活多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學校對張槎中學的做法仍持保守態度。一些學生家長說,學生能考上理想的學校才是根本……
出路在于突破應試教育束縛
目前在推進鄉土教育進課堂的進程中,有一個反常的現象:越是重點中學,行動越滯后。有專家坦率地指出,重點中學受應試教育毒害最深,同時也嘗到甜頭最多,對升學率也最敏感;而一般類的學校,由于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值不高,反而減輕了壓力,可以輕松地嘗試新的改革。
那么,鄉土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呢?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鄉土教育的政策環境已經具備,關鍵在于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
由于學校、老師、家長等對升學目標的長期追求,要推行鄉土教育,還需要相關政策有進一步突破。有專家指出,教育部門應該明確規定,將鄉土教育課列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并把其教學效果作為考核學校質量的標準之一;同時編訂出適合本地學生的生動活潑的鄉土教材。
至于鄉土教材的編訂,專家認為,也應有一個系列。比如廣東省,靠近海洋,有自己獨特的海洋文化,其歷史人文傳統和中原文化差異很大,所以嶺南文化應該有一個教育讀本;同時廣東轄區內包括廣府、潮汕、客家等差異很大的文化群,各文化群也都應有各自的鄉土教材。同時,各地級市也都可以編印自己的鄉土教材,各學校還可以在更小的范圍內編制更細致的教材。這樣,國家必修教材得到地方教材和本校教材的補充,文化的覆蓋面就大大增加了,各種亞文化的優秀品質都可以在不同地域得到弘揚。
同時,還有專家提出,要引起人們對鄉土教育的重視,也可以充分利用考試這支指揮棒,在考試題中加入一些鄉土文化的內容。比如今年廣東高考語文的那道對聯題,沒有對廣東鄉土文化的較好把握,想拿全分還真不容易。這種題目的設計對鄉土教育的導向作用必然很明顯。
記者手記 :是誰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張漢鋒,佛山市一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他從大學時起就有一個夢想:讓鄉土教育在中小學里得到普及。多年來他一直為這個理想而行動著。“現在部分學生缺乏嶺南傳統文化的熏陶,不知先輩創業之艱難,游手好閑,淪為‘退休青年’;他們脫離了他們生活的環境,愛國愛家成為一句空話。”從一句話中,我們就聽出他的憂慮。
張漢鋒在佛山長大。大學二年級的一天,他在佛山祖廟路閑逛,不經意間走進了佛山民間藝術社,看到木版畫、剪紙、秋色等民間藝術。通過介紹,他知道這些都是佛山鄉土文化的結晶。
這次見聞改變他很多,他在反思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在佛山長大的孩子,卻不知道佛山的很多東西,是誰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在此后的兩年里,張漢鋒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走遍了佛山幾乎所有的文化古跡,翻看了很多有關家鄉的書。對家鄉文化了解越多,越深沉地熱愛著家鄉這片土地。
畢業以后,他到家鄉一中學教書。“許多孩子目光短淺,仗著爸媽的基業洋洋自得,根本無心向學,更談不上學習鄉土文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嘗試著讓孩子們多一些外出參觀、調查的機會,培養他們對周圍生活環境的認識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有時他還帶學生去看歷史古跡,讓他們感受家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先輩們的創造精神。
日前,他策劃的“鄉土教育進校園”方案,已被列入當地教育部門的實施計劃中。(夏楊 謝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