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15萬元的年夜飯,豪華落地玻璃窗,拆了建,建了又拆的城市建筑,重復建設的機場、公路和中小型電站……中國社會正墜入一個五光十色的消耗旋渦中。與此同時,關于中國資源緊缺的警鐘聲四起。
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資源高消耗
“我們的經濟增
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在中國工程院2月27日召開的建設節約型社會座談會上,劉人懷是第六個表達類似觀點的學者。
人們隨手翻看一份刊物似乎就可看到房地產和汽車方面的廣告。它們在預示著建筑業和汽車行業的繁榮時,卻沒有揭示給中國資源帶來的威脅。
比如,中國建筑能耗超過發達國家2~3倍,其中,水泥的能耗高于世界先進水平50%。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真安形容說:“2002年,我國水泥排放的粉塵為1000萬噸,相當于把兩個水泥廠的產量排上了天空。”
城市的無度蔓延嚴重威脅著土地資源。“很多城市紛紛修改總體規劃,實際上是搞‘圈地運動’。”吳良鏞院士對開發區熱、對土地隨意買賣痛心疾首。
同樣,汽車業也是中國資源消耗的大戶。張彥仲院士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到2020年,中國汽車年產量會達到2000萬輛左右,保有量超過1.3億輛,將燒掉2020年預測石油總消耗量的60%以上。
高消耗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本來緊張的資源形勢趨向嚴峻。“在未來20~30年內,以水土資源為中心的農業資源將接近或者達到臨界狀態,關鍵礦產資源會走向全面緊缺,多項資源出口,加上人口增長的壓力,我國將面臨著資源最短缺的時期。”石玉林院士說。
“吃胖了,再去吃藥減肥,何必這樣呢?”
從事建筑環境工程研究的江億院士對目前我們社會中的一些做法很不理解。比如,有的單位蓋樓,都搞大玻璃幕墻,盲目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觀,卻忘了節約能源。有的建筑物搞超大體量,不與室外相連,照明耗電量非常大,從3月份就開始用空調機,直到冬天。有許多賓館、飯店、會議室的窗戶設計得很小,即使白天開會,也要拉上窗簾開著一屋子的燈。當初為什么就不把窗戶設計得大一點兒?賓館在使用時為什么不拉開窗簾呢?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錚院士曾主持過一個關于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咨詢項目。在最后的報告中,潘家錚反復強調了能耗問題和浪費的嚴峻性和節能的重要性,但在向上提交報告時,全國出現能源和電力生產過剩,正在號召大家盡量多用電,報告也就無人理睬。幾年以后,形勢大變。
據有關測算,若全國所有場所均采用節能燈,其效益相當于兩座三峽電站的發電量。“為什么我們不花點兒建電廠的錢來開發、補貼和推廣節電產品?大城市的空調和冰箱消耗電量十分巨大,為什么不立法淘汰陳舊高耗能的設備?為什么不號召推廣省油、省錢的小型汽車?”潘家錚的問題讓人難以回答。
汪燮卿院士也將批評矛頭指向社會奢侈之風:“無論公房,還是私房,現在都追求高標準、大面積、內部豪華裝修;汽車追求排放量大、豪華型的,經濟小型車在行駛上甚至被歧視,造成以駕駛高油耗的大型車為榮,駕駛節油型汽車為恥的社會風氣。更為嚴重的是,奢侈之風在公務人員之間盛行。”
高級賓館禁止省油的小型汽車駛入,這個現象刺痛了潘家錚。但在他看來,危害更大的是一些誤導型的言論,它們在為這種高消耗式的生活、生產方式提供理論支持。曾有論者認為,中國處在工業化初期,能源消耗的高速增長符合世界發展常規。對此,殷瑞鈺院士用一個形象比喻進行嘲諷:一個人吃胖了,再去吃藥減肥,何必這樣呢?
要以1倍的能源增長支持GDP翻兩番是不可能的,要考慮開發更多的能源。這些結論令潘家錚懷疑和不安。中國單位GDP耗能之高,數倍于發達國家;中國各項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不僅遠高于國際先進水平,甚至高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煤在開采、運輸、轉化過程中效率低,浪費大,一噸資源只頂半噸用……
西方走過的路,我們一定也要走嗎?“我們必須選擇一個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資源組合方式,建立一個低度消耗資源的節約高效型的國民經濟體系,化解資源的矛盾,建立資源節約高效型的經濟體系。”老院士侯祥麟說。
瑞典一個地鐵站令徐匡迪折服
一個關于浪費的例子給院士朱高峰的印象深刻。他到過山東省某縣一個非常大的蔬菜物流中心,全國各地的蔬菜都要運到那兒去,再從那里轉移到別的地方去。這種物流成本的浪費讓他開始思考節約問題。“我們的建設,從設計到生產,再到流通,都存在著浪費。”朱高峰認為,生活領域需要節約,生產領域同樣應該全面提倡節約。建立節約型社會,必須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全面考慮。
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其拉動經濟的作用,曾被認為“原則上沒有重復建設問題”。朱高峰與此意見相左:基礎設施同樣會重復建設,應該從利用率上下工夫,不能一味審批。
2004年11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發表演講時提出,應在資源開采、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
徐匡迪院長說,要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他曾經為瑞典的地鐵車站折服———這是一個山洞,沒有任何的水泥,完全是生態車站。相比之下,現在國內許多城市都在發展公共交通,搞地鐵,走的是前蘇聯的路子,車站建設得很漂亮。
此外,信息化資源浪費嚴重問題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前一段時間搞政府上網,到底花多少錢,誰也不知道,建了多少個網站,多少個網頁?現在都叫電子政務,信息化本身一方面確實很有作用,但另一方面,浪費也是極其嚴重的。朱高峰院士說:“物質方面的浪費都看得出來,而信息化的浪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當許多地區為南水北調作犧牲時,北京人還在用自來水澆花
“當全國許多地區為南水北調作出犧牲的時候,北京人還在用自來水澆花。”吳良鏞院士覺得很難受。吳良鏞認為,一種破壞性的文化影響著社會。比如,有開發商邀請在校學生去參觀長城腳下的豪宅(事實上是違章建筑),然后現身說法:建筑設計要有想像力,要有靈感,要跟著一起建豪宅……
一種適度消費的觀點認為,空調不是開得溫度越低越好,暖氣不是開得溫度越高越好,照明不是越亮越好,不要和美國人去比享受,不要追求小轎車的普及率,城市交通仍然要以公交為主,一切勤儉節約的好傳統、好經驗都要保留和推廣,“這也是養生之道”。秦伯益院士說。
張彥仲院士稱,日本汽車年產量1000多萬輛,擁有車將近1億輛,其中只有30%以上是排放量1.3升以上的。我國許多地方對低于1.3升排放量的汽車不給上牌照,不許過長江大橋,不許走重要公路,甚至認為文化高、職位高、有錢的人都坐大排放量的車。
然而,主張勤儉節約的呼聲,似乎并沒有阻住人們追求奢華的勢頭。秦伯益表示,現在許多人在個人生活方式普遍追求奢侈,“追求低級趣味的暴發戶心態正在一部分人當中滋長”。“因為小孩兒不大會用筷子,我們小時候吃的飯掉到桌子上,家長都說要撿起來吃,不可以浪費。現在不是這樣了。”徐匡迪感慨。“很多地方都在建大樓,有人總認為,現在經濟發展快了,就要搞世界上最豪華的東西。”北京某地鐵樞紐新蓋的3座大玻璃罩外觀的大樓,不考慮遮陽、隔熱措施,讓院士江億為它“夏天怎么辦”發愁。
有權花錢,但無權浪費
“開展全民教育,樹立節約觀念是當務之急。”潘家錚認為,應該使大家知道,我們正面臨資源全面短缺的嚴峻現實,要唾棄奢侈浪費作風。
力戒奢華,提倡節儉,在徐匡迪看來,政府部門可以對社會起良好的示范作用:要精簡會議和文件,現在會議多,文件多,這也是一種資源浪費。“中央開了一個會,各省部委馬上回去開一個相應的會,文件落實文件,并不能保證具體的落實情況。各級政府的會議都要采用自助餐,吃不完的要付錢。”
資料顯示,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城市里的“節水”標語已經“無孔不入”,甚至貼到了小區的垃圾桶和學校衛生間的水龍頭旁。與此同時,水資源的浪費已經成為城市里的頑癥。對節能的道德呼吁,處境日益尷尬。“我們要用立法來解決浪費的問題。”汪燮卿說。
“你有錢,可以去吃10萬元一頓的盛宴,但不能剩下大量食品丟入泔水桶,剩菜就要重罰;你可以去住10萬元一夜的總統套房,但不能浪費自來水;你不能為追求創吉尼斯紀錄去做一只4噸重的湯圓,結果沒有鍋能煮它。總之,你愛花錢就去花,但你沒有權浪費資源,這要遭到全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禁止。”潘家錚這樣設想著法律與個人自由間的協調。
潘家錚認為,政府的宏觀調控對資源節約非常重要。政府應利用政策、法律和經濟手段來引導,甚至迫使企業走上正確的路,來體現國家意志。他建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不要把精力花在審批具體項目上,而是更多地從事規劃性的事務。“我們小學教科書要寫上,我們的國土是怎么樣的,我們的水資源是怎么樣的,我們的自然課要加上這一節,要有危機感,加強危機感。”汪燮卿說。作者:本報記者
張偉 李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