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學為客戶,靠提供信息賺錢,新的“校園經商”形式把金錢關系帶到同窗間———“大學生經紀人”徘徊毀譽間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學生經商熱”備受責怪。如今,在青島的高校中,“校園經濟人”活躍起來,在社會和“象牙塔“間搭起一座溝通之橋。但是,它把金錢關系帶進了學子間的友誼中,經濟人在學業和
賺錢間顧此失彼。因此,“校園經濟人”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社會現象。
王壽玉是青島大學四年級畢業生,他從大二起就從事家教中介工作,向大學生們提供“打工信息”賺錢,每個學期都有三四萬元的收入進賬。據了解,隨著在校大學生“打工熱”升溫,高校校園里的“校園經紀人”越來越多起來。
容易取得學生信任
“校園經紀人”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多數在校大學生都很單純,只要合法“經營”,真誠服務,再加上一層同學、校友的關系,容易建立起客戶的忠誠。
“校園經紀人”多數是社會經驗較多、頭腦比較靈活的“不安分者”。他們架起了一座溝通“象牙塔”的橋梁。除了個人單打獨斗,大學生們還或以宿舍為單位,或三兩個好友合伙,或以專業班級為組織,以一種“協會”或“××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展開宣傳攻勢,拉攏學生客戶。
有利就做不拒小錢
無論是以團體還是以個人形式出現,“校園經濟人”在賺錢上的共同特點是,不拒小錢。一般而言,單槍匹馬,利潤豐厚而且獨享,但運作上經濟人疲于奔命;團體上陣,雖然影響較大,業務較多,但人均利潤就薄多了。
“所有業務都是一個電話就能搞定的,又不必繳納稅費,所以有業務就接,賺一個算一個。”中國海洋大學的羅士華說,他的數字產品代理,不用固定的店鋪,有同學需要時,他只需要給供貨商打個電話,成交后就能拿到5元到300元不等的提成。
記者了解到,鐘點工經紀人的成交利潤一般停留在2元錢左右,大型市場調查代理回報利潤最高可達2000元。
業務范圍不斷擴大
現在“校園經濟人”經營的業務之大,令人吃驚,它幾乎囊括了社會上中介機構的經營項目。低端業務包括飯店服務員、傳菜工、發傳單、配送報紙牛奶、會場布置員、市場調查員、家教等;高端業務則包括主持人、翻譯、導游、廣告策劃、網頁制作等。
許多高校里的“學生會”也演變成了經紀人,借高校名義,他們可以獲得贊助。曾擔任某高校學生會實踐部部長職務的盛姓同學告訴記者,贊助的很少一部分作為獎品發給了參與活動的同學,多數則在會員內部分配了。
權宜之計鍛煉能力
“這只是權宜之計,掌握高標準專業文化技能的大學生,沒有誰將來會靠這個吃飯。”大學生韋健同學告訴記者。他和同學組織的“職業發展協會”在他們畢業時就會倒閉。很多從事中介的機構,都會隨著人員變動而關門,因此,“校園經濟人”都沒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和發展遠景分析,“速戰速決”就是他們的經營戰略。
但通過這些“權宜之計”,大學生們提升了能力。“我搞假期兼職中介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家里實在承擔不起我的生活費用。”大學生劉建軍告訴記者,他做假期兼職經紀人的所得利潤都將積攢作下學期的生活費用,這樣就能減輕在家種地父母的很大一筆經濟負擔。一些人有錢后買了隨身聽、電腦等學習用品,還有的用于旅游。
三大困惑困擾“校園經濟人”
專職?兼職?
大學生經紀人中不乏佼佼者,不僅業務出色,而且絲毫未耽誤學業,還為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并真正提前融入了社會。但絕大多數同學是顧了東頭丟了西頭,以致荒廢學業。因為自我控制能力弱,一些學生把兼職當作專職來做,力不從心還要勉強維持,更有甚者,則完全以此為消遣,學業沒搞好,生意也沒做成。
鍛煉?消磨?
供貨商找“大學生經紀人”的借口往往是合作,“給你一個鍛煉的機會”。但做個所謂的“分代理”就真正能鍛煉人嗎?客觀地講,鍛煉的成分有限。
記者調查了20位已經“退位”的經紀人,他們感慨萬千,在這20位經紀人中竟有16位稱這種“鍛煉”實為“消磨”。
同學?客戶?
同學間的友誼,突然加上這么一道經濟屏障,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市場化的人際關系。市場經濟影響校園是不可避免的,“校園經濟人”的出現客觀上有益于校園與社會的銜接。但就是兩元錢中介,將冷冰冰的關系帶入團隊中。大學生葛某說,當她的同學收了她20元的會員費時,她突然感到同學間的人情關系已不復存在了。
觀點
學校:不支持也不反對
記者從海大、青大等高校了解到,學校對于這種大學生經紀人現象早有掌握,原則上學生應該將學習放在首位,不應從事商業活動,但只要在保證經營合法、學生自身安全的基礎上,學校一般不會干預。
家長:學業第一位
據一位楊姓同學的父親介紹,兒子自大二起在經濟上就已完全獨立了,不光不向家里要錢,反而還能給家里寄上五六百。他還笑著對記者說,自己剛剛鑲上一口牙,費用正是上大學的兒子出的。但同時他也表示了憂慮,“會不會耽誤孩子學習”成了他心頭的一塊疙瘩,他認為,雖然兒子折騰一下就能賺不少錢,但學業永遠是第一位的。
個人:沒有可后悔的
在記者調查采訪過程中,許多大學生經紀人都會滔滔不絕講解自己的經商想法,雖然可能已經失敗了,但他們對自己做經紀人的魄力與勇氣倍加贊賞,不論成敗都被同學認為是個“強人”,所以“小有成就”是他們的自我評價,絲毫沒有聽到“悔不該”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