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三角的蘇錫常地區多年來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享有經濟“發動機”之稱。記者近日在采訪時卻發現一種怪現狀,國家土地政策收緊后,許多市縣反映用地缺口大,今后發展將受到嚴格制約;同時,一些地區在土地利用上依然大手大腳,大量原本優質高產的良田不長莊稼,長滿了荒草,耕地的閑置浪費驚人。
以前的優質高產農田,變成長滿野草的拋荒地
記者在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鎮保衛村看到,有一大片土地上長滿了半人高的野草。村民夏南南告訴記者,這塊地有3000多畝,2002年6月被征,至今未用。
在蘇南的其它地方,類似現象不少。在無錫市新區梅村鎮的東南側,有一塊萬余畝的閑置撂荒地,東起茅塘橋村,西至梅村華四房組,南與碩放鎮接壤,北至伯瀆河。
不少蘇南農民反映,被政府圈占的拋荒地中,以前大都是優質高產的農田。為什么高產良田變成了拋荒地?
無錫市國土局耕地保護處處長丁偉民總結出耕地閑置拋荒的三種類型。一類是征而不用,轉而不用。國有或集體土地經過征用和轉用手續后,由于企業的開發資金不到位,并沒有實際投入使用,形成拋荒。二類是征多用少。有些企業多征用土地,名義上是企業的二三期預留用地,實際上是多批多占,等待土地升值。三類是開發區或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破壞了農田水系和耕作層,致使一些農田無法耕種,再加上種田的比較效益低,部分農田因此拋荒。
蘇州市開發建設事實上已面臨無地可用的局面
據蘇州市委農辦近期對全市進行的一項土地利用督查材料顯示,到2003年末,蘇州全市實有耕地面積386萬畝,比1998年減少48萬畝。到2003年底,蘇州市非農建設征使用土地面積已經由1998年底的86萬畝,增加到140萬畝。這份材料還指出,“根據蘇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到2010年,蘇州市一級基本農田面積必須保持在380萬畝以上,而目前蘇州市耕地保有量已不足360萬畝,未來五年,蘇州市開發建設事實上已經面臨著無地可用的局面。”
蘇州市國土局耕地保護處處長高建春介紹,近一階段蘇州執行土地總體規劃的壓力劇增。當前,由于市場經濟變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加上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變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不可能準確預測規劃期間要建設的項目,一些項目由于特殊性不能在建設用地內選址。蘇州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經確定的省以上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實際用地都要突破規劃用地,規劃用地難以滿足要求,只能從其它規劃用地招標中暫時使用。
此外,還有一些新增的省級重點工程項目用地,省級未列入上一輪編制規劃,上一輪規劃并未預見到。但這些重點工程是蘇州市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必須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能不滿足這些項目的用地需求。比如寧滬高速公路拓寬,沿江高速公路,繞城公路,蘇嘉杭高速,以及蘇虞公路及昆太高速路。這些都加大了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的壓力。
大量拋荒耕地是怎樣產生的?
土地拋荒已使江蘇一些地區出現無地可用的局面。對于耕地拋荒現象,江蘇各地每年都進行專項治理、查荒滅荒。但即便如此,蘇南耕地的拋荒現象依然未得到根治和改觀。那么,造成蘇南大量耕地閑置拋荒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土地學會理事黃賢金說,可以從四個方面找到深層原因。
一是工業地價低廉帶來“炒地皮”盛行。他說,招商引資帶來地價的惡性競爭,再加上工業用地未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制度,工業用地市場隨意定價現象普遍。不少地方政府都比著壓低工業用地價格,這給投資商大面積圈地帶來方便。比如在蘇州,投資商買下100畝地,每畝按30萬元計算,花費3000萬元,但他只用20畝,剩下的80畝囤積起來,過十年土地價值只增不減。因此,投資商認為,土地圈得越大越好,圈得越大價格越低,便以二三期項目為名多要地,過幾年再轉手給其它公司,還可以在土地上大賺一筆。因此,企業多占地、不開發,便形成了拋荒現象。
二是近十年來,蘇南地區在土地利用上仍屬粗放模式,即通過增加土地利用量來擴大經濟規模,用這種粗放模式來支撐發展,必然要大面積占用耕地。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開發區占用土地面積比例并不是越大越好,達到5%—8%便會造成土地利用報酬遞減,目前,蘇州開發區占土地面積為3%—4%,蘇南其它地方還低于這個比例,仍屬土地利用報酬遞增范圍。
三是大規模征地拋荒反映了干部的考核體系不科學和不完善。目前考核干部主要是考慮經濟發展的總量,而不考慮經濟效益與經濟增長的消耗程度。這種考核方式,難以準確和完整地評價一名干部在位時的政績和作為。但是,這種評價體系一旦確立,便給干部考核傳遞了錯誤信息,使他們想方設法擴大經濟總量、大量占地、傾盡財力搞開發。
四是耕地大面積拋荒與土地的產權制度不完善有關系。即將出臺的物權法是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基本法。物權法出臺后,可以通過像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的方式來保護土地,如果土地被征用,但沒有進行開發建設,在3—5年內,農民有權申請再行利用起來,恢復耕種,這可以有效解決耕地拋荒現象。
保護和開發,怎樣找到平衡?
專家指出,要化解耕地保護和開發利用這對矛盾,應當從調整引資結構和嚴格土地規劃實施兩個方面入手。
蘇州市國土局耕地保護處處長高建春認為,要想保護好現有的耕地,需認真落實土地利用規劃,進一步加強土地治理整頓和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大對土地的監管力度,堅決查處違法用地和違規供地。同時,分清輕重緩急,對國家、省級等治理整頓開展得比較好、條件成熟的開發區,要力爭早日通過驗收,早日供地,緩解發展與用地的矛盾。
抓緊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多次耕地保護調查的結果看,許多問題都與規劃滯后有關。地方必須抓緊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等進行修編,使規劃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規劃確定后,要抓緊進行立法,通過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障。
昆山開發區主任宣炳龍認為,有效保護耕地的另一個方面是調整引資結構,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從目前土地利用的總體狀況來看,國家和省級開發區的土地利用效率明顯高于普通開發區和其它工業小區,而且配套設施完善,項目運作比較規范,審批也比較容易。因此,今后項目首先要優先向國家、省級開發區傾斜;其次,控制鄉鎮及以下開發區的數量和規模。
調整招商引資結構。蘇南目前的招商引資,二產項目多,三產項目少;臺資、日資項目多,歐美項目少。以蘇州為例,全市現有140萬畝非農建設征使用土地面積中,二產項目建設用地占51%,三產項目建設用地僅占13%。而二產項目不僅單項用地規模大,而且投資強度、產出率均不如三產項目,臺資、日資項目的用地集約程度也普遍低于歐美項目。
目前蘇南各市可用于建設用地的面積已非常有限,這決定了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走以最少空間獲取最大發展之路。一要重點引進技術含量高、投資強度大的高科技項目,提高項目產出率:二要重點發展占地少、產出大、用工多的三產項目,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三要重點吸引海內外人才來蘇創業,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業;四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把研發機構辦在當地,使企業生根發展。(新華社記者鄧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