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前三季度國內鋼鐵業仍快速增長,但鋼材價格走勢、明年鐵礦石價格和鋼鐵出口環境這三大難題,仍讓鋼鐵業界寢食難安。日前中鋼協對這三大難題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檢測,國內市場的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年初為125.21點,3月末達到最高值138.33點,4月份以來表現基本平穩,小幅波動,
但9月下旬特別是國慶節后出現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9月末與3月末比較,板材綜合價格指數下跌20.92%,長材下跌13.21%,個別地區熱軋板卷的價格下降40%至50%,甚至出現熱軋薄板價格低于線材、螺紋鋼的不正常情況。”中鋼協副秘書長戚向東介紹。
對于這種“不正常”,中鋼協分析,目前國內鋼鐵生產出現了總體產能過剩的情況,特別是熱軋薄板卷等品種產能短期內集中釋放,7、8、9月板材進口大量增加,這是造成價格下跌的最根本原因;而國內鋼材市場的諸多不規范行為,導致炒作因素造成短期內市場價格明顯下降;經銷商對未來市場的空頭心理也造成了整個市場的恐慌。
事實上,戚向東認為國內鋼鐵產品的供需狀況遠沒有市場所想象的那樣可怕。“今年1至9月全國生產鋼材26881.94萬噸,增長25.82%。另一方面,今年前9個月,國內鋼材、鋼坯出口快速增長,進口下降,與去年同期比較,有1752萬噸粗鋼通過頂替進口、擴大出口,流向了國際市場,國內新增資源只有3737萬噸,增長18.65%,而前9個月國內鋼材消費也增長了19.25%,達到27302萬噸。可以說,國內鋼鐵供需基本上仍然平衡。”
不過,1至9月全國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包括采選、冶煉及壓延)1733億元,同比增長28.1%。中鋼協對此表態,“雖然28.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3個百分點,總的來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偏大,要特別警惕鋼鐵產能增長過快并由此對鋼鐵工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淘汰占總產能30%的落后產能將成為中國鋼鐵業穩定市場的關鍵。
讓中國鋼鐵業頭疼的是,一邊要面對市場價格下挫,另一邊又要做好原材料成本再次上升的準備。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表示,2006年度國際鐵礦石談判即將開始,11中旬礦石供應方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洲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與礦石買方寶鋼、新日鐵、阿賽洛的談判準備就將啟動。
“談判前,買賣雙方對價格判斷肯定有分歧,這也是正常的。三大礦商認為價格要漲,我們認為明年的供需形勢會更好,而且理由充分,價格應該在今年的基礎上合理回歸。”羅冰生如是說。不過,對于中國鋼鐵生產企業來講,由于原材料(礦石、焦炭等)、電費、運費的上漲,生產成本已經在去年上升了47%,今年預計將上升15%左右,而2006年這種情況似乎也不會有根本好轉。
而最近又讓中國鋼鐵業界心頭添堵的還有可能面臨的與美國鋼鐵業的貿易摩擦。10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宣布對中國鋼管業的421特保調查結果,認定來自中國的非合金焊縫鋼管(circular
welded non-alloy steel
pipe,又稱標準鋼管或結構管)對美國市場造成擾亂。中國入世以來,美方先后五次提起對華特保調查但均被最終否決。但是由于此次涉及美國貿易保護重點鋼鐵行業,中國鋼管業特保案的前景并不樂觀。
對此,羅冰生表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出口鋼材產品1580萬噸,同比增長83%,確實增幅很大,而且相對集中在韓國、日本、歐洲、美國和東南亞市場,容易引起貿易摩擦。但中國目前出口比例遠低于日本、韓國、俄羅斯的水平,出口率不足8%,而且同日本、韓國等出口市場沒有大的矛盾。
據了解,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的5個出口鋼材協調小組已經開始工作,按產品品種分為線螺小組、熱軋薄板小組、冷軋薄板小組、中板小組和無縫鋼管小組。中鋼協寄希望通過協調加強企業自律,限制單一產品出口的過快增長,保持出口的相對穩定和出口產品的多元化。不過,在美、日、歐鋼鐵企業限產保價穩定的市場中贏得出口空間并非一件易事。(記者:楊大鵬)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