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王義偉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近些年一直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但是,最近的一組數據顯示,這個龍頭開始疲憊了。
來自上海市統計局的信息顯示,雖然當前長三角地區各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仍高于全國水平,但卻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共性問題:首先,工業生產產值和利潤
增幅雙雙回落。2005年前三季度,長三角16個城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66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1%,增幅同比回落7.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073億元,僅增長3%。
其次,吸收外資出現了普遍減緩的勢頭。前三季度,長三角16個城市吸收外資增幅同比回落12.2個百分點。
第三,外貿進口增幅大幅回落。前三季度,雖然長三角地區外貿出口增幅基本保持在30%以上,但進口增幅卻普遍出現大幅回落。
基于以上三點,有關人士得出的結論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整體滑落”的跡象。
得出這一結論,對于長三角人來說,心情當然是沉重的。問題是:是什么樣的因素,使得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龍頭的長三角,發展勢頭減緩了。
筆者認為,長三角的問題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多年來當地政府領導的兩種崇拜心理:GDP崇拜和FDI崇拜。
GDP(國內生產總值)本來只是一個統計學上的普通術語和概念,但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GDP成為官員升遷的重要依據,以至于某些地方出現了“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怪現象,這里面的”數字,當然指的就是GDP.
FDI(外商直接投資)也是一個比較專業的術語。當地方領導感覺到GDP的重要性時,對吸引外商投資的熱情自然就非常高漲。在長三角地區,前些年曾經此起彼伏地上演著吸引外資的競爭和較量,時至今日,不少地方仍樂此不疲。
需要說明的是,GDP崇拜和FDI崇拜不是長三角地方領導的專利,這種心理在全國有普遍性。但是,由于長三角地區的特殊條件,所以,該地區的吸引外資的速度和數量,一直遠遠高出國內其他地區。
蜂擁而至的外資,創造了長三角經濟的輝煌。輝煌的背后,是嚴重的隱患。
其一,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的嚴重破壞。著名環保專家梁從誡先生曾經表示,中國在為全世界的消費者生產產品,同時也變成了世界垃圾場,成了世界的泔水桶。這樣的說法并不是危言聳聽。試問,長三角地區星羅棋布的工廠,他們生產的產品,有多少是供給中國消費者的?
其次,所謂的“世界工廠”,很多并不是中國的工廠。當中國的專家學者高呼自主創新的時候,這些外資工廠即使創新了,是誰的創新,是中國人的嗎?
其三,在整個的產業鏈條中,中國勞動者賺取的是最微薄的加工費。
筆者并不反對吸引外資,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對GDP數據和FDI數據的盲目崇拜,應該有所修正了。
因此,我們不但要了解GDP數據和FD
I數據,筆者更希望了解的是:長三角的中國本土企業,他們在當地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有多大,在技術創新方面具備什么樣的水平,有什么樣的潛力。
如果這些數據是持續增加、不斷攀升的,那么,即使外資流入減少了,長三角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真正的龍頭。
誰能給出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