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慈善事業要講“規矩”———青島市慈善總會舉辦“愛心飛揚慈善論壇”側記 青島市慈善總會在慶祝成立4周年這一天,采取舉辦“愛心飛揚慈善論壇”這一特殊的慶祝
方式。公信力、慈善意識、立法規范成為這次論壇的關鍵詞,提高慈善公信力,發
展慈善事業,是靠慈善意識還是立法規范?慈善論壇的專家、學者以及工作在基層的慈善工作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暢所欲言,為青島慈善事業乃至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提高慈善公信力
青島大學的孟天運博士認為,慈善事業是一種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礎上的事業,慈善事業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于慈善事業的自身建設和能否取得社會公眾的信任。慈善事業的存在,以善款為前提,善款的來源,又是以大批有捐助行為的社會成員為基礎。這些社會成員對慈善組織的信任與信心,是慈善事業發展的生命,而維護這些群眾的信任與信心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慈善事業的公信力。如果沒有公信力,慈善事業就會枯竭。
孟天運博士認為,我國慈善事業目前公信力低主要表現在:人們對攤派性的募捐持反感態度;對所捐款項的下落持懷疑態度;對有關官員的腐敗持悲觀態度;對募捐機制的不規范狀況持懷疑態度;認捐行為也缺乏公信力。正因為缺乏公信力,所以在一項調查中,超過半數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慈善事業屬于政府的救濟行為;也正是因為缺乏公信力,著名的慈善家余彭年發出了“好事難做,善門難開”的感慨。因此,慈善事業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改變公信力低的現狀尤其重要。
喚起“慈善之心”
青島大學趙新彥教授認為,行慈善之行,首先要有慈善之心。這種慈善之心主要表現為一種自覺無私地幫助他人、回饋社會的責任意識,這種意識是人們做出慈善行為的內在驅動力。趙教授認為慈善責任所面對的對象,應該是整個社會,而不僅僅是社會中的某一群體。因此,在他看來,慈善不是富人的專利。
盡管在趙新彥看來慈善的責任意識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但我國目前的現狀是,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先富起來的人,這種責任意識似乎還處在一種睡眠狀態。人們經常喜歡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公民每年的慈善捐款為人均522美元,占平均收入的2%,而我國每年人均捐贈不足1元。如此的差距,正是國人缺乏慈善責任意識的一個很好的印證。
中國海洋大學蔡勤禹博士更是用“慈善意識斷裂”來形容慈善意識缺乏之現狀。他認為,在我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中不缺乏慈善意識,但隨著社會救助及慈善事業主要由政府承擔,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受到排斥。有鑒于此,蔡勤禹提出在和諧社會建設征程中,要以人為中心,弘揚傳統的慈善美德,營造一個充滿“愛心”、“善心”的人文社會,以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立法是固本之基
中國海洋大學的崔鳳博士認為,僅靠道理的說教,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慈善事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認為,我國慈善事業亟待完善,慈善組織的運行亟須引導,其原因不僅在于經濟發展的落后、慈善資源的不足、慈善意識的缺乏,還在于慈善相關立法的欠完備影響了慈善事業的發展壯大。他說,在我國加快慈善機構與慈善事業的立法,不僅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緊迫性。規范性文件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兩部是法律,現有的慈善相關的規范性文件不健全、約束力不強,難以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因此,他建議,頒布《慈善事業法》,對慈善事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組織機構、管理制度、運行機制、重要措施、法律制度等進行規定;完善捐贈稅法制度,在政策上鼓勵企業與個人參與慈善事業;將一些合理的制度用立法的方式確定下來,如評比獎勵制度、專門的慈善事業監督制度等。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