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實現文化中心“鎮鎮有”擴大基層文化服務總量和規模 農村文化建設將異軍突起 本報訊2006年,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將異軍突起。日前,記者從市文化局了解到,為讓農民逐步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我市將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機遇,切實抓好農村
文化建設。今年,我市農村除了年內實現文化中心“鎮鎮有”外,以全面實施“文化家園”工程為核心的各種配套服務和相關措施將緊隨其后。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中建設新農村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的范圍,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擴大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長期以來,農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上較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文化方面所呈現出的“短腿”現象堪憂。目前,我市還有11個鎮沒有文化站,3000多個村莊沒有文化活動室,雖然文化部門每年都安排送戲(電影)下鄉活動,但畢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等仍是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為此,市文化主管部門將力推七項措施。 首先,在2005年改擴建20處鎮文化中心的基礎上,將投資改擴建數十處鎮文化活動中心,各區市也相應加大投入和配套,確保年內實現全市“鎮鎮有”文化中心的目標。其次,開展“示范鎮文化站”建設,建立健全鎮綜合文化站管理體制,加強對鎮文化骨干的培訓,確保改造后的鎮文化中心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第三,廣泛開展“雙創”活動,創建市級“先進文化社區”和“先進文化村莊”,認真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評選命名一批“民間藝術之鄉”和“民間藝人”。第四,把解決農民看電影難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辦好第九屆農民電影節之外,今年爭取鎮鎮成立流動電影放映隊,有條件的村莊可添置固定電影放映機,力爭3—5年,徹底解決農民看電影難的問題。第五,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公共數字圖書館建設,實施信息資源“五連線”服務平臺建設,爭取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市、區、街道(鎮)、社區(村)四級文化信息網絡。第六,鼓勵群眾進行文藝創作的熱情,組織優秀作品參加“群星獎”、“四進社區”文藝展演和中國老年合唱節等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第七,不斷擴大為大眾服務、為基層服務的文化資源總量和規模是今年農村文化眾多的重要主旨,為此,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快流動文化服務的“流速”,組織安排一系列流動演出、流動圖書館、流動電影放映、流動公益講座、流動培訓和流動展覽等服務。(本報記者張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