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廣東省委黨校有關課題組認為,一些地區和部門的考核機制,在不斷推動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趕局面方面作用巨大,但也存在著“虛”、“亂”、“濫”的隱憂。 課題組認為,現有一些地區和部門的政績考核機制存在著“虛”、“亂”
、“濫”隱憂: “虛”———考核指標脫離實際,要求虛高,而且不考慮各地情況差別“一刀切”,超出下面的承受能力,其后果是虛假數字盛行和浮夸風蔓延。例如,對基礎教育的考核規定各縣(市)財政每年按GDP的2.5%投入基礎教育,實際上廣東不少縣的財政收入還達不到GDP的2.5%。 “亂”———各部門的考核項目和統計口徑不統一,下達的任務指標不規范,隨意性大,令下面無所適從。例如,招商引資等一些超越政府職能的事項,作為政府職責范圍列入考核指標體系。在片面追求某些經濟指標增長速度的情況下,政府的公共財政資金大量用于支持地方經濟建設,重經濟、輕社會,容易造成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同時,還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不適當地投資競爭性項目等“越位”行為,導致政府過度負債和違規競爭。 “濫”———各種考核名目繁多,考核主體五花八門,形成對被考核者的輪番“轟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廣東全省要求縣(市、區)政府一把手擔任第一責任人的工作(如計生、防火、安全等)有13項,其中實行一票否決的有5項。基層干部面對種種決定自己頭上“烏紗帽”的考核,只能窮于應付,容易陷入只對上級負責,不對群眾負責,搞形式主義,用虛績代替實績的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