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通過合資樂凱來掌控中國膠卷市場已經意義不大
見習記者 吳曉鵬
本報記者 顧建兵
上海報道
結婚會分手,結義也有可能反目。兩年多前結義金蘭的柯達與樂凱就面臨這樣的困惑。
“這事我們忍了2年了一直沒有說。但店家和經銷商可能
確實是忍受不了。”8月24日,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經理田耕告訴記者。
此前市場一度傳言樂凱與柯達的合作關系可能因為樂凱產品對柯達的沖擊而面臨破裂。
記者兩次撥通樂凱董秘李建新電話,他均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接受采訪。
樂凱產品好銷
“樂凱價格更便宜,一般一張樂凱相紙比柯達相紙要便宜一毛錢。”成都一家數碼沖印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店員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沖印店樂凱和柯達的相紙都用,但是樂凱相紙遠比柯達賣得好,占70%-80%。他還告訴記者,他們一般向顧客推薦樂凱相紙,因為“要支持民族產品”。
這位店員還解釋說:“柯達和樂凱已經合作了,樂凱的相紙本身就是柯達和樂凱合作公司生產的產品。”
代理樂凱相紙的廣州大美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一般影樓、照相館用的還是柯達的相紙,但如果是大批發商,他們會去找樂凱。樂凱與柯達的價格相差了近一半,兩者在打印效果、分辨率等外觀方面并沒有什么區別,很多消費者不會真正去計較這些東西。
而在柯達的傳統優勢市場上海,遭受樂凱的沖擊也越來越大,一家柯達數碼沖印店的經理告訴記者,雖然樂凱的價格比柯達要便宜一半,但“由于上海是柯達的大本營,柯達對上海市場的掌控能力還是很強,但是上海郊區掌控要差一些,外地就更不行了”。
她還告訴記者,現在做柯達的“就看良心做”了,因為確實有一些柯達店賣的是樂凱相紙。而在一些小的或者不正規的柯達店,根本就不用柯達的相紙和藥水,除了用樂凱,還有其他很多不知道的品牌。
“這個市場亂七八糟,對我們的沖擊很厲害。”這位自稱在柯達圈子內很有名氣的經理說,“我認為這個是市場的問題,是柯達與樂凱之間的問題。但廠家的問題卻讓我們很頭痛。”
結婚還是結義
面對樂凱相紙在市場上對柯達的沖擊,田耕坦言“柯達忍無可忍”,此時距離樂凱同柯達宣布合作才不到三年時間。
2003年10月29日,樂凱與柯達在人民大會堂簽署有效期長達20年的合作協議:柯達以1億美元的現金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產品的乳劑生產線,換取樂凱膠片20%的股份,并承諾不吸納市場流通股;同時,柯達承諾向樂凱轉讓技術及設備更新;雙方合作后,樂凱將繼續生產和銷售樂凱品牌的產品。
同時,按照雙方2003年的合作協議,樂凱應該在2006年4月前,擇機轉讓2394萬股國有法人股給柯達,使柯達的持股比例從13%上升到20%。但樂凱8月18日公布的2006年中期報告顯示,柯達仍然只持有樂凱13%的股份。
對于3年前開始的合作,伊士曼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主席葉鶯曾這樣對媒體表示:“我們不是結婚,因為結婚會再離婚。我們是結義,是為了共同目標和價值觀而結拜成的兄弟姐妹。”
這也是柯達對中國感光材料行業最后的合資。在感光材料行業,1998年以來,柯達出資3.75億美元,實行全行業并購,迅速獲取了中國市場的較大份額。
柯達想甩包袱?
“柯達是想甩包袱”,一位膠卷行業內部人士分析說,在他看來,由于柯達的全球轉型,通過同樂凱的合資來掌握中國膠卷市場的戰略意圖已經作用不大。
早在同樂凱簽訂協議的2003年,在前任CEO鄧凱達的推動下,柯達正式開始轉型——即推行從傳統影像到數碼影像的戰略轉型。2005年,柯達100多年的歷史上,數碼業務的收入第一次超過了傳統業務。
除了早期的膠片影像之外,柯達公司的戰略支柱逐步在轉型中轉變為民用數碼影像集團、醫療集團、膠片影像集團和圖文影像集團。其醫療影像部門甚至也在出售的行列。而富士等也將自己的市場轉向了數碼影像和彩色濾光膜等市場。
很顯然,在柯達全球的轉型中,樂凱的地位無容置疑地下降了。
另一方面,樂凱集團旗下的核心企業樂凱膠片(600135)的財報顯示:2000年凈利潤為2.2億元,2001年1.40億元,2002年1.24億元。2003年利潤跌破1億元,為8002萬元,2004年7803萬元,2005年2233萬元。5年時間里,其盈利能力下降了接近90%。
而2003年10月與柯達的合資,并沒有改變這一趨勢。今年的中期報告表明,樂凱上半年利潤比去年同期再次下滑9.38%,為1577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