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產品供應結構、擴大政府保障范圍、控制房價增長幅度、發展中小套型住宅——
2007:諸多利好惠澤民生
目標:兩改兩增兩低一穩定
近日,我市住房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全面部
署今后住房建設的目標任務。2007年,我市將通過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住房的供應和控制住房銷售價格,努力實現“兩改、兩增、兩低、一穩定”的目標,即改造舊城區、改造城中村;增加廉租住房保障戶數、新增租賃住房保障方式;新建住房銷售價格增幅低于去年、普通商品住房銷售價格低于去年;經濟適用住房價格保持穩定。
擴大保障范圍
惠及數萬百姓
從今年開始,市政府將每年通過財政投入等方式籌集資金,專項用于解決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以下、收入在年均可支配收入線以下的2.77萬戶中,不屬廉租住房保障范圍且無力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夾心層”居民家庭的住房問題。
自2007年開始,將市內四區最低工資標準線(2006年為610元/月)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以下的1.4萬戶家庭納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圍!笆晃濉逼陂g,建籌廉租住房1000套,基本解決我市人均收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此外,“十一五”期間,計劃改造舊城區39片、城中村37個,其中,2007年分別啟動各9片(個),改善2.1萬戶居民的住房條件。
據了解,2006年我市在基本解決市內四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6平方米以下家庭住房困難的基礎上,已將廉租住房制度覆蓋至五市(縣級)、三區,從而實現了全市廉租住房制度的無縫覆蓋。以上諸多措施對廉租住房建設的推動,也必將革新市民“居者有其屋”的觀念,租賃將成為解決居住問題的實用而有效的途徑。
發展中低價位住房
切實穩定住房價格
為解決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十一五”期間,我市還將大力推進普通(限價)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租賃住房、廉租住房等“解困房”的建設。其中,期內將提供普通(限價)商品住房建設用地333公頃,規劃建筑面積500萬平方米,約62500套。今年計劃新開工普通(限價)商品住房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續建45萬平方米,解決6700戶居民的住房問題。
同時,按照“困難優先”的原則,“十一五”期間基本解決經濟適用住房收入線標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線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難,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300萬平方米,約42850套。其中,2007年計劃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項目14個,建筑面積83.3萬平方米,約9500套。
去年9月,我市首批普通商品住房帝都嘉園、瑞納嘉興上市,在房地產市場上掀起不小的波瀾。今年,隨著華僑地產、海爾地產、百通集團、錦源房地產等一批島城知名房地產企業加入到普通商品住房的開發建設中來,不難想像,一批有著成熟配套、良好規劃、優美景觀設計的普通商品住房,將成為我市中低收入家庭首選的“百姓住宅”。
調整供應結構
中小戶型“當家”
去年,房地產新政中的“90平方米·70%”細則對我市住房供應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也使市場各界對于中小戶型的開發前景充滿期待。房產新政后,我市嚴格落實國家調控政策,調整住宅供應結構,并較早地推出住房建設年度計劃。
此次住房建設工作會議中提出,由各有關部門會同監察部門實施規劃效能監察,將住房建設年度計劃的執行情況納入年度考核,確保新開工的住房建設項目,單套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住房總建筑面積占新建商品住房總建筑面積70%以上,通過加大中小套型住房供應,逐步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據市場人士介紹,結構調控政策的初步效應在2006年已有所體現,不少開發商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從今年供應情況來看,住宅市場上的土地供應及其后的開發都將與中小戶型結緣,中小戶型在樓市中所占份額將越來越大。
戶型“瘦身”是房地產市場理性回歸的重要特征,也符合自住購房群體的真實需求。2006年,青島房地產市場上一度熱銷的天泰·迦南美地、嘉煌·創異時代、海爾·東城國際、城建·TOPTOWN鼎城、鑫匯新都、達利廣場等樓盤就是很好的佐證。今后,隨著中小套型住宅大量上市,我市房地產市場供需錯位的矛盾將得到有效解決。
加強市場監管
提升行業水平
今后,我市將從房地產開發各個環節入手,建立房地產市場規范化管理長效機制,以加強市場監管,提升行業發展整體水平。近年來,我市多次組織房地產市場檢查和房屋拆遷專項檢查,累計注銷房地產開發資質236家,整改企業122家,通報批評23家,另一方面引導企業成立誠信聯盟倡導依法開發和誠信經營,組織企業先后成功申報5個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建立企業綜合誠信評價體系,有力推動了行業整體水平提高。
據介紹,行業主管部門將嚴格執行房地產開發企業市場準入清出制度,健全房地產企業誠信綜合評價體系,同時,積極推進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型住宅建設。通過組織企業現場觀摩和召開座談會、推介會等形式,引導實力雄厚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家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以建筑節能、中水回用、太陽能綜合利用、小區規劃設計、建材革新為重點,大力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此外,還將推廣裝修一次到位或菜單式裝修模式,逐步取消毛坯房,避免二次裝修浪費等,以實現住宅建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全面提升住宅產業現代化水平。(本報記者
劉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