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義昆 ????本月3日,深圳市召開了全市就業工作會議,要求今年就業工作實行“創業帶動就業”政策。深圳市代市長王榮在會上說“農民工”的概念已發生變化,深圳“農民工”這個概念將會很快消失,“農民工”的第二代現已成年,他們在就業時會選擇留在深圳。(7月6日廣州日報)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深圳“農民工”竟然就要消失了,這不免讓人歡呼雀躍。“農民工”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匯 ????在王榮代市長看來,“農民工的概念,是指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離開土地,但是還會回歸土地的人群。”如果這樣定義“農民工”,說“農民工”概念會消失,我是相信的。王榮代市長又說,這批農民工的下一代再來到深圳,穿的是T恤、牛仔褲,留的是很時尚的發型,他們不能再被稱為“農民工”,他們不會像父輩們回到原來的土地,并且會待在深圳,起碼不會每年回去過年。農民工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確實是“灰頭土臉”的形象,但如果僅從衣著發型來判斷是否農民工,卻顯然是在“以貌取人”。 ????曾幾何時,工人、農民還是“根正苗紅”的身份象征。改革開放30年之后,工人、農民以及演化而來的農民工卻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這無疑是令人傷感的事情。是的,農民工的下一代會長期呆在深圳、甚至再也不會回到故鄉。但他們因此就不是農民工了么?如果他們不被稱作“農民工”,應該稱作什么呢?“新農民工”么?如果是這樣,“農民工”這一概念的消失,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多年前,當我剛剛做記者的時候,主任就告訴我,不要把“農民工”寫成“民工”,因為這是對農民工兄弟的不尊重。現在想來,這樣的字斟句酌實際上并沒有意義。如果農民工一直在人們心中是“灰頭土臉”的形象、是權益無法保障的代名詞,即便將之被命名為“打工皇帝”,也只是在玩概念而已。一些記者編輯也常常自稱“新聞民工”,其背后同樣隱含著記者們對自身艱辛與權益不保的自嘲。 ????去年8月1日,深圳以居住證代替了暫住證,同年10月,深圳取消“關內”、“關外”之別,深圳人可以在市內“自由遷徙”。深圳的戶籍改革躑躅前行。深圳目前的人口已超過了1400萬,其中有戶籍的人口只有200萬,外來“流動人口”的比例高達85%。居住證制度雖然弱化了傳統的戶籍概念,模糊了“本地”和“外來”的區分,提高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流動人口”的法律地位,含有某種程度的身份認同;但這只是戶籍改革所邁出的第一步,諸多外來“流動人口”仍然無法享受社保、計生、教育等諸多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內容——即便“農民工”概念消失了,“流動人口”們實際上仍是“農民工”。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是憲法的宏偉目標。哪里有權利不平等,哪里就有“農民工”:只要公民存在權利上的不平等,作為不平等代名詞的“農民工”這一概念其實永遠也不會消失。 |
上一篇:不期望脫褲門當事人能出污泥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