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向本刊獨家披露:全國高齡津貼僅6省份達標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1日,安徽省太和縣李興鎮程寨村85歲的程保平老人,因兒子去世后無人照料而活活餓死。數日之后,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4月9日,北京市通州區張辛莊村80多歲的老人柴玉吉餓死家中,盡管她有四個兒子。
????接連發生的兩起事件,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夢想顯得異常沉重。
????令人欣慰的是,在銀發浪潮快速襲來之際,如何讓老年人有保障、有尊嚴地生活,已越來越引起國家的重視。《中國經濟周刊》獨家獲悉,為了進一步推動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80歲以上高齡津(補)貼制度,醞釀了一年之久的《民政部關于建立高齡津(補)貼制度先行地區的通報》(民函〔2010〕111號)(下稱《通報》)即將對外公布。
????《通報》出臺的目的是什么?對各地今后進一步建立80歲以上高齡津(補)貼制度有何促進作用?近日,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
????符合民政部標準的
????只有6個省(區、市)
????《中國經濟周刊》:據我了解,很多地方都在試點養老津貼,但是全國各地發放的高齡津貼的標準卻很不一致。民政部出臺《通報》的目的是什么?
????王振耀:近年來,各地緊密結合當地實際,陸續出臺了一些高齡津(補)貼政策。這些政策的制定層級多樣,補貼標準有別,既有經濟發達地區,也有欠發達地區。總體上講,這些政策對于建立資金保障與服務保障相結合的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不少地方發放高齡津貼沒有按照民政部規定的標準去進行,即全省統一發文、80歲以上、按月發放三個標準。有的省不是按月發,直接的后果是,等錢發到手,老人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有的是按90歲或者95歲至99歲的標準發放。
????為了總結各地建立高齡津(補)貼制度的經驗做法,推動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建立這項惠民制度,我們對北京等先行地區的做法予以通報。為了做這個《通報》,我們從去年就開始搜集材料,歷經一年時間,經過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這個結果。
????據《通報》顯示,目前,在省級層面建立80歲以上高齡津(補)貼制度的有北京等7個省(區、市),其中按月發放的有6個: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云南、寧夏等6個省(區、市)。省級層面尚未建立、但在地級層面建立80歲以上高齡津(補)貼制度的有山西省長治市等21個市(區、州、盟、縣),其中按月發放的有11個。
????我們希望各地能認真學習借鑒這些先行地區的做法,特別是其中的亮點之處,結合當地實際,適時制定出臺高齡津貼(補)政策,保證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中國經濟周刊》:這些先行地區的高齡津(補)貼制度呈現出了哪些亮點?
????王振耀:在我看來,這些先行地區的高齡津(補)貼制度有三個亮點:
????首先,以省(市)為單位,制定統一的高齡津(補)貼標準,逐步改變了同一行政區域內標準不一的現象,津(補)貼標準也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
????其次,根據實際情況,將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納入了津(補)貼享受范圍,部分地區還放寬至更低的年齡,擴大了津(補)貼享受范圍;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按月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計發高齡津(補)貼,及時有效地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權益。
????我想強調的是,現在寧夏、云南等欠發達地區都做到了統一發放高齡津貼,很多沿海發達地區反而做不到,至今未能全省統一。全國各省在貧富程度方面比寧夏差的還有幾個地方?
????“說不知道標準是荒唐的”
????《中國經濟周刊》:《通報》顯示,全國目前有7個省區市、21個地級市達到了民政部規定的全部或者部分標準。您對這個結果滿意嗎?
????王振耀:不太滿意。我們之所以進行通報,就是覺得我們的國力發展到今天,不應該是這樣的結果,要讓大家知道該行動了。我們希望大家在談經濟成就的同時,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該不該給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津貼了?能不能加強一點對社會問題的關心?不要等問題嚴重了再轉頭。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4月,您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今年民政部將統一高齡養老津貼制度,全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貼。但也有個別省份反映說他們并沒有收到民政部要求規范的統一文件。這是怎么回事?
????王振耀:我們確實沒有統一發文。之所以沒有統一發文,主要是當時意見不統一。但是我們多次召開會議反復強調了三個標準,尤其是去年9月19日在寧夏銀川專門召開了《沿海地區高齡津貼工作座談會》,會上明確提出了這三個標準。開這個會議的目的,就是為了健全全國養老保障制度,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地將寧夏建立高齡津貼制度的經驗和做法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當時的會議是我主持召開的,這是一個工作會議,所以,不一定都要發文。除了西藏等兩個地方沒去參會,全國其他的29個省(區、市)民政廳的分管廳(局)長、社會福利處處長都出席了此次會議。說不知道這個標準是荒唐的。
????《中國經濟周刊》:此次《通報》的出臺,對那些落實高齡津貼相對緩慢的省份將起到什么作用?
????王振耀:之所以出臺這份《通報》,就是要大家明白哪些省是關注民生的,哪些省的民生是唱高調、作秀的;就是要提醒各級民政部門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都來關注社會福利建設,關注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同時,這份《通報》也是讓大家了解各個地方在關注老年人福利方面的差距。據我了解,現在很多經濟發達地方看上去很驕傲,這份《通報》希望給那些經濟發達的地區提個醒,同時給他們施加點壓力,別那么自滿自足于經濟發展,多關注一下老年人問題,其實不只老年人,還有兒童和殘疾人。如果連老年人的福利都舍不得給,這里面的問題就太大了。
????據我了解,現在一些地方解決老齡問題的方法是將給老年人的津貼納入低保,都是只給一點湊合著過,這個觀念需要轉變。其實,80歲高齡津貼的事早該做了,到現在還得要我們推動才肯去做。其實,說起我國在80歲這個年齡才建立高齡津貼,我們自己都覺得寒酸,全世界都沒有這樣搞的。
????新聞回顧:高齡津貼制度將統一 全國80歲以上老人將享津貼
????我國目前的現狀: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遠超預期 養老產業亟待升級
????什么是高齡津貼:高齡津貼,是一種兼有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性質的社會保障措施。至2009年,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已達到1800多萬,并正在以每年100萬以上的速度增長。為了解決這部分老年人養老服務的資金保障問題,中國民政部提出:有條件的地區可建立困難老人、高齡老人津貼制度。
????高齡津貼標準:高齡津貼發放標準,原則上按照各地低保標準、補助水平和發放對象的年齡實行分類分檔發放,并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低保標準變動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具體的發放標準由各地民政廳、財政廳按高齡津貼原則協商確定。
????其實,給完高齡養老津貼,還要讓更多老人更有尊嚴
????隨著經濟發展的提速,社會保障體系腳步的滯后漸為凸顯,“短板”表現在養老、醫療等方面。要使之得到扭轉和改善依然還需多方發力,譬如,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方面相應提高保障標準,并輻射和覆蓋城鄉更多地區、更多人。如今80歲以上可享受養老津貼,條件成熟是否可以逐漸把“準入年齡”下調到75歲、70歲甚至是65歲呢?
????常言道,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我們,只有讓老年人得到社會的優待和尊重,他們的“幸福指數”和“尊嚴指數”才不致被矮化。
????看看國外的養老制度:
????三者負擔型養老保障模式(德、美、日等)
????德國養老保險金的來源,主要是投保者及其所在的企業交納的保險金,小部分來自政府提供的財政補貼。德國的養老保險實行的是“多交費,多受益”的原則。在職時交保險費越多,退休后領取養老金也越多。因此,在計算養老金時兩個因素最重要:工資高低和投保時間的長短。工資越高、投保時間越長。做的貢獻也就越大,到退休時領取養老金也就越多。1992年改革后,養老金的支取較以前靈活,除了允許提前支取外,還允許部分支取,即支取1/3、1/2或2/3。支取養老金越少,支取者被允許參加工作的程度也就越大,其目的是鼓勵人們延長工作時間,少領取養老金。
????在美國,養老金以四種形式出現:政府退休金、基本養老金、福利養老金和儲蓄養老金。
????(1)政府退休金由政府向各級政府退休人員提供。他們只占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8% 。政府退休金較為豐厚,領取者大體上可維持其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2)基本養老金是由政府向剩下的92%的65歲以上的美國老人提供的。這部分養老金的發放標準是:如果退休者退休前的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上,其退休后每月領取的基本養老金約為其原收入的42%;可維持中低生活水平。基本養老金是通過征收社會保障稅獲取的。社會保障稅率為雇員工資額的15.3%,其中雇員交納7.65%,另外7.65%由雇主交納。私營業主和農民則要交納其收入的15.3%,因為他們既是雇主,又是雇員。
????(3)福利養老金是大企業的雇主向雇員提供的,完全由雇主出資。
????(4)儲蓄養老金是中小企業雇主向雇員提供的,其原則是自愿參加,資金由雇主和雇員各出一半。聯邦政府的養老基金是通過征收社會保障稅獲取的。根據聯邦社會保障法規定,凡是參加工作的人都要按其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納社會保障稅。1994年社會保障稅稅率為15.3%,由雇員和雇主各負擔7.65%。征收的辦法是直接從個人工資中扣除。社會保障稅率隨著聯邦平均工資的增長比例自動調整,一般是每四年調整三次,但需經國會批準。由于社會保障稅來源于工資,故一般也稱為工資稅。一般情況下,政府征收的社會保障稅全部用于政府的社會保障項目,專款專用,結余結轉下年繼續使用,不足就提高稅率和應納稅所得額,從而保證了龐大的社會保障支出。
????日本的養老金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退休金、傷病養老金和家屬撫恤金。在現行的養老金保險制度體系中,既有政府承辦的公共養老金,也有企業主辦的企業養老金,還有個人自行投保的個人養老金。
????瑞士的社會保險由所謂“三根支柱”支撐。這“三根支柱”即聯邦社會保險、職業互助金、個人保險儲金。
????第一根支柱聯邦社會保險亦稱公共保險,即政府直接經營的全體成員必須參加的一種強制性社會保險。聯邦社會保險的責任主體是聯邦政府、雇主、雇員和州政府。所有就業者都必須按政府規定的同一比例向聯邦政府交納保險金。按同一比例交納時,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交納的數額懸殊很大,但在領取養老金時,所有投保人得到的數額相等,帶有劫富濟貧的色彩,但卻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聯邦社會保險的收支方式為現收現付式,即當年收入用于當年支出。收不抵支時,聯邦政府一般要拿出財政收入的20%左右的資金來抵補。
????第二根支柱職業互助金,是聯邦社會保險的補充,這是所有雇主與雇員都必須遵守的一種強制性社會保險。其功能是保證工薪人員在老、死、殘等情況下,還能維持比基本生活更高一些的生活水平。職業互助金所保的對象是雇員,而保險金由雇主與雇員共同承擔。雇主按政府規定的百分比(目前是6%),從雇員的工資中扣除,同時再替雇員交上同樣數額資金,一并交到指定的保險機構。實際上一半是雇主向雇員提供的保障,一半是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履行自我保險的責任。職業互助金實際上是一種養老、死亡和傷殘補充保險。
????第三根支柱個人保險儲金,是根據個人經濟能力和意愿采取的非強制性的保險措施,是對上述兩根支柱的補充。此外,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還有法國、韓國、巴西、墨西哥等大多數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
????國家負擔型養老保障模式(瑞典)
????瑞典是崇尚平等的高福利國家,瑞典的社會保障被評價為“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制度,幾乎無所不包。瑞典公民年滿65歲即可領取全額基本養老金,年滿63歲可以領取養老金的94%,而且無需繳納任何費用,也無需經過收入情況調查,貧富一視同仁。雇工和雇員不需繳納保險稅,而雇主則要繳納47%的工資稅,政府負擔基本養老金費用總額的55%。政府在這方面的開支來源于稅收。瑞典實行的是累進所得稅制度,這一政策不僅為瑞典公民普遍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且其中社會再分配的部分也明顯地高于其它西歐國家。
????實行這種模式的國家,還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是實施范圍較大的另一種社會保險模式。
????企業、個人負擔型養老保障模式(新加坡)
????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是在經濟起飛階段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社會經濟目標建立起來的,是一種獨特的、有效的養老保障制度,并得到了全社會和國民的認可。
????中央公積金制度于1955年7月建立,它是一項為新加坡受薪人員而設立的養老儲蓄基金,是一項強制性的儲蓄計劃。其主要目的是為:職員提供足夠的儲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喪失工作能力時有所依靠。但經過40年的時間,它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全面的,可以滿足人們退休、購房、醫療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新加坡,每個就業者無論其受雇單位的性質,都在公積金擁有戶口,每月要向公積金繳交一定比例的個人工資。目前繳交的基數上限是月工資6000新元,會員年滿55歲或永遠離開薪加坡時,就可提走全部公積金存款,存款享有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利息。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它規定凡是年齡在55歲以下的雇員,其公積金的征繳率為日工資的40%,55一59歲的征繳率為25%,60~64歲征繳率為日工資的15%,65歲以上征繳率為10%。在這些百分比中,雇主和雇員各承擔一半,即20%、12.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