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基本情況 ????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轄四區、六市、兩縣,設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和省級濰坊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面積1.61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400平方公里,人口867.9萬,是世界風箏都,榮獲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被評為省級文明城市和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濰坊交通便捷,是全國公路交通主樞紐城市,境內有5條高速公路和5條鐵路,公路通車里程2.3萬公里、居全省第一,濰坊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濰坊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等航線,是全國四個航空郵件處理中心之一。 ????濰坊資源豐富,北部海岸線140公里,有2600平方公里的灘涂、低地可供開發建設,全省最大的峽山湖容量達14億立方米,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58種,藍寶石儲量居全國之最,地下鹵水靜儲量60億立方米,居全國首位。 ????濰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三皇五帝"中的舜、齊國政治家晏嬰、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朝大臣劉墉等都出自濰坊,孔融、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鄭板橋等曾在濰坊執政理事。近代,涌現出了王盡美、王統照、王愿堅、臧克家等一批革命家、文學家和藝術家。 ????濰坊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眾多,恐龍化石、山旺化石被譽為世界之最,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高密茂腔等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級名錄。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奮力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2009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727.8億元,同比增長12.9%;實現財政總收入299.5億元、增長15.2%,地方財政收入158億元、增長1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8.5億元、增長1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7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7694.6元、增長8.8%。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增加值410億元、增長2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8.7億元、增長2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2億元、增長19.9%,實現財政總收入86.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7.6億元,分別增長22.7%和27.6%。全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推進,各項事業繁榮進步,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濰坊市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情況 ????根據黃河三角洲發展規劃,我市有壽光市、昌邑市和寒亭區列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重點開發區域,區內有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濰坊經濟開發區、壽光經濟開發區和昌邑經濟開發區四個省級開發區,區域總面積5036平方公里,人口208萬,海岸線長140公里。濰坊市委、市政府把北部作為加快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主戰場,作為支撐全市增量投入、實現跨越發展的最大空間,舉全市之力突破北部,推動濰坊加快步入濱海發展的新時代。經過五年的開發建設,我市黃河三角洲區域特別是北部沿海地區,形成了全面開發、科學發展的良好局面;發展布局不斷優化,重點園區配套日益完善,為項目聚集搭建了良好平臺;產業聚集不斷加快,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綠色能源、海洋機械裝備等特色產業集群;重大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支撐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大環境治理全面啟動,生態條件明顯改善;新城建設步伐加快,現代化濱海新城發展框架初步形成。今年一季度,我市這一區域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3.7億元,占全市總額的36.2%;地方財政收入14.9億元,增長27.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478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6億元,增長39.9%;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09億元,增長23.9%。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科學規劃發展布局。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部署后,我們科學把握北部沿海地區的戰略定位、發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對各項目區進行產業整合,對岸線資源科學規劃,統一布局配套設施,先后編制完成了《濰坊沿海地區概念規劃》、《濱海核心區總體規劃》、《濱海水生態旅游發展區控制性規劃》、《濰坊市沿海地區總體規劃》,確立了沿海開發的基本框架。黃河三角洲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我們科學謀劃北部發展,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全面轉向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轉向藍色、高端,轉向高效、生態,努力打造藍色經濟發展的主戰區、新興高端產業的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開發的先行區、全市科學發展的示范區,加快建設設施配套、產業發達、功能完善、生態良好、宜居宜業的經濟新區和現代化濱海新城。 ????二、著力突破重點開發區域。根據規劃確定的開發重點,突出北部沿海地區的主戰場地位,在2657平方公里的集中開發區域,規劃1000平方公里的產業發展區,1000平方公里的生態優化區,600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區。重點開發建設以濱海區為中心、壽北、昌北為兩翼的1000平方公里。濱海區60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新興高端產業,重點搞好"一城四園"建設,"一城"指150平方公里的濱海水城,"四園"主要建設160平方公里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園、80平方公里的海港物流園、70平方公里的生態化工產業園和50平方公里的綠色能源產業園。目前,該區在建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18個,其中過億元的130個,過10億元的10個,百億元左右的5個,項目總投資1000多億元。壽北、昌北各20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新型醫藥、生態化工等先進制造業,其中壽北加快渤海化工園、侯鎮項目區、臨港工業園、臨港物流園、臺頭項目區、田柳工業園等"四園兩區"建設;昌北加快高端化工、特色產業、臨港物流、綠色能源"四個聚集區"建設。努力打造三大特色產業發展板塊,進而拉動我市全域發展。 ????三、積極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將產業培育作為支撐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牢牢把握規劃導向,按照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引導特色產業聚集發展,形成高效生態產業體系,加快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的品牌效應,利用各種招商平臺組織開展專題推介活動,今年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為主題,先后在北京、廣州、上海舉辦了投資懇談會;今年的國際風箏會專題舉辦了"三區"建設論壇暨招商引資簽約活動。共簽約項目104個,引進資金1500多億元,為今后一個時期的北部沿海開發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裝備制造業,重點抓好濰柴濱海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濰柴大功率船用發動機項目;引進先進船舶制造企業,打造壽光和濱海船舶修造基地。石油化工產業,重點抓好弘潤濱海工業園、中海油石化鹽化一體化、昌邑石化改造提升和濰黃、濰萊輸油管道項目建設。臨港物流業,依托濰坊港擴建,盡快開通集裝箱、客貨滾裝運輸及國際國內航線,加快臨港物流園區建設。新能源產業,規劃建設新能源基地,新上一批海基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潮汐發電項目,抓好華能風電、國電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園項目建設。 ????四、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多元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優化發展的支撐條件,五年來北部沿海地區已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30億元、配套面積240平方公里。交通建設,已形成了兩縱三橫的公路交通網絡,疏港公路建成通車,年內開工建設濰日高速、德大鐵路,加快疏港鐵路、黃大鐵路、城海城際鐵路和濰坊機場遷建等項目前期工作。總投資10億美元的濰坊港已實現一類口岸開放,今年建成3個萬噸級碼頭,開工建設3個2萬噸級碼頭,盡快啟動5萬噸級航道建設,年吞吐量力爭突破1500萬噸。中心漁港建設順利推進,羊口和下營港基本建成,年內建成濱海漁港。沿海防護堤二期工程大壩主體順利合龍,圍合面積50平方公里,今年重點進行壩體后續加固、內側吹填造綠、岸線復合式開發和外側離岸島的規劃建設。 ????五、高點打造現代化濱海新城。在濱海新城建設中,始終把高質量、高標準放在首位,面向全球公開招標、聘請國際國內一流的規劃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全方位提升了濱海新城建設檔次。規劃了150平方公里的濱海水城,主要包括中心商務區、科教創新區、高檔商務區、旅游度假區四部分。一是希望城(科教創新區)。已引進職業院校14所,年內計劃累計引進30所以上,開工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力爭3年左右時間,形成50平方公里、50所院校和科研院所、50萬師生的規模,打造環渤海地區具有競爭力的藍色高端產業科教創新基地。二是太陽城(中央商務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上半年完成起步區設施配套,加快綜合商務中心、企業總部基地、金融港等重點項目建設,年內開工面積突破200萬平方米。三是幸福城(高檔商住區)。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年內推進達美花園、美麗華濱海俱樂部等項目,開工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四是歡樂海(旅游度假區)。依托臨海優勢,實施河、湖、海、島等岸線資源開發,高標準建設黃金親水海岸,啟動港麗灣、離岸島、影城基地等項目。 ????六、突出抓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抓好治水、綠化和治污減排,努力打造海河交匯、濱水相融、藍綠相映的生態新城。生態建設方面。加快推進"六縱二橫"水網建設,對北部六條水系攔截蓄水,建設河道水庫。加快沿海防護林體系和濱海生態林場建設,今年計劃新增綠化8.5萬畝,成片造林7.5萬畝,森林覆蓋率三年提高5個百分點。節能減排方面。始終堅持環保優先,切實加大環保力度,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全面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節能減排責任,對所有項目一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能耗評估,加快企業節能減排改造,不達標的堅決退出市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了一批特色生態化工園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濱海區創建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制定應用太陽能、半導體照明、地熱能、新型墻體保溫材料等新建筑標準,年內建成50萬平方米的大型低碳示范社區。 ????七、不斷創新開發推進機制。圍繞"舉全市之力加快沿海開發"的工作部署,積極創新完善推進黃三角和沿海開發的體制機制。加強組織領導,突破北部沿海開發協調推進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重點抓,常務副市長靠上抓,濱海區黨工委書記由市委常委兼任;市直有關部門在政策上全面傾斜,主要負責人至少拿出一半的精力靠上服務,為黃河三角洲開發辦實事、見實效。。整合了開發建設推進力量,成立了市"三區"推進辦,具體負責黃河三角洲和藍色經濟區建設綜合協調工作。對北部沿海地區全面落實市級管理權限,不能下放的設立辦事窗口。完善統籌開發機制,對三大板塊實行規劃編制、基礎設施、產業布局、項目準入、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按照開發模式整合北部8個鎮的管理區域,實行集中開發、集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