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山東 > 正文

小白領結婚多年不敢生子 窮二代生子變窮三代

1
青島新聞網 2010-08-07 06:29:09 舜網 現有新聞評論    新聞報料

    在北京工作的網站編輯王文蕾(化名)今年28歲。親友們催問是否打算生孩子,她馬上表決心。可對方笑問什么時候要,答案馬上含糊起來,“一兩年吧”或“三年內吧”。但這些話從未兌現,一說起生孩子,王文蕾總是先算賬:房子不夠住、保姆太貴、幼兒園更貴……

    這不是王文蕾一個人的顧慮。有人在網上發帖高調宣稱,自己是“窮二代”,不想再生出一個“窮三代”,引來三十多萬次閱讀,四千多人回復,其中不乏贊成

之聲。

    共鳴

    “窮二代”發帖激起千重浪

    7月30日,自命名為“來世不嫁窮男”的網友又在天涯上發帖:“已經生了‘窮三代’的‘窮二代’,你們對得起你們的孩子嗎?”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發此類帖子了,此前的一番言論更是引發議論無數。據說,她和丈夫是“因愛情而結合”的大學同學,丈夫月薪2500元且工作不穩定,還要做近20年的“房奴”,因此她認為,生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與其讓我的孩子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上,我倒寧愿不讓他來到這個世上。我們已經是‘窮二代’了,孩子成為‘窮三代’的可能性絕對在95%以上。”

    那篇以“我不想給月薪2500的窮老公生孩子,我錯了嗎?”為題的帖子,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和生育觀近乎挑釁。然而,在謾罵、嘲諷和憤怒的情緒中,竟不乏支持之聲。甚至直到發帖兩個多月后,幾乎每天還都有人回帖。

    7月31日,有人頗為認真地贊成道:“沒有充足的能力給孩子提供所需的物質時,別生……(孩子)不是喝西北風就能長大的。”

    “‘窮二代’的處境,可以通過蟻族之類的生存狀態了解一二。”署名“石兆”的評論者表示,“窮二代”的生活是件可以過下去、但活得相當痛苦的事兒。工資收入一直也跑不贏飛漲的物價;他們與父母兩代人都被房地產綁架了,不僅付出全部積蓄,還要背上多年的債務才能有屬于自己的棲身之所;未來并不確定,每個月的收入要精打細算才能支付,一旦沒有了目前的工作,連緩沖的積蓄都可能沒有。

    “了解這種生存狀態之后,也就不會責怪為什么有些極端的‘窮二代’不想要孩子了。”他說,“這是一個是否具有希望的問題。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窮二代’,生下孩子就會是‘窮三代’,自己努力工作卻一生匱乏,甚至孩子也不能擺脫這種命運,固然是有點悲觀,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一部分的社會現實呢?”

    困境

    有多少錢才敢生孩子

    王文蕾不是不想生孩子。她和丈夫早就商量好,以后生孩子小名叫“豆豆”。看見姨媽的孫子因為嬌寵而變得暴躁,他們決定,“以后不讓老人寵溺豆豆”;經過海淀區那兩所知名的高校,兩人也決定“以后讓豆豆學工科”。有人問小夫妻為什么來北京,他們不無豪情地說:一個貴族需要三代的培養,我們要把豆豆的兒子培養成貴族。

    “貴族”要面臨的困境是:一、目前他們位于北京五環外的一套一居室還在還貸,周邊的二手房以百萬元起價,哪來錢添置房產,讓孩子、夫妻、保姆同住?二、假使大家能“蝸居”,若常去動輒離家十余公里的醫院檢查,不買車實在不便,車錢從何來?三、即使交通、住宿都能湊合,以目前兩人不足萬元的家庭月收入,承擔孩子的奶粉、尿布、早教、托幼、上學……“要么錢受罪,要么孩子受罪”。

    每當王文蕾在電話里向家鄉的父母說起因“經濟困難”而耽擱育兒計劃,往往很難被理解。但當父母們來大城市住一段時間后,怨言少些了。

    這個龐大的城市擁有現代化的種種魅力,敞亮、壯觀之美取代了曾經悠閑、家常的市井氣息,市民們在高昂房價的帶領下,越來越多地遷往城市邊緣。不斷上升的居住、交通和生活成本,讓數千元的月薪在這種環境里頓顯微薄。

    小兩口月均收入達到多少才敢生育子女?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今年4月調查發現,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8078元;武漢、哈爾濱、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會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5169元;縣城地區則是4454元。“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現實因素的制約。未生育受訪者的計劃生育年齡,明顯晚于預期中最佳生育年齡,為27.4歲,大概晚了2.1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分析師姜健健表示,這種情況在城市比較明顯。

    焦慮

    向上流動的渠道在縮窄

    盡管人們明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三六九等,世襲與繼承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和父輩們不同,如今的年輕人一出生就經歷著一個空前的財富分配過程,眼見著這個過程的盡頭是進一步固化的財富格局和社會結構,“下層人”開始擔心,向上流動的渠道在縮窄。

    教育作為一種相對公平的向上流動、能夠改變一代人命運的路徑,變得格外擁擠。

    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曾發表調研稱,家庭在0到16歲孩子身上花費的平均成本將達25萬元左右,到30歲則需要49萬元。其中最可觀的一部分是對教育的支出。不過,在王文蕾觀察看來,教育投入還要更多。

    孩子還沒出生,葉酸(據說防畸)和防輻射服就必不可少。小王的同學許雪(化名)懷孕兩個多月,穿的是連身防輻射服,1000多元。為了孩子智力發展,準媽媽還流行吃DHA,每天一粒,一粒6元,整個孕期280天,花費不小。小王去探視幾個生孩子的閨密后總結出,“看望產婦,就送錢,因為那是他們最需要的。”“進個幼兒園是必須的吧?可這很難。”王文蕾身邊的年輕家長們說,公立幼兒園擠破頭,私立園每月收費數千,抵得上她一個月工資,甚至市郊的經濟適用房區,今年學前班還漲價70%。而孩子上小學、中學的家長們,常常討論的是送孩子去哪個補習班。一位小學生的家長說,“每個暑假至少消費1萬元。”“雖然有些投入并不必要,但盡可能投入教育成本幾乎是每個家長的選擇。”徐安琪告訴記者,家長在孩子身上往往寄予希望,又因社會競爭激烈而感到焦慮,高額的教育投入是家長不敢忽視的。

    而且,進入教育鏈條的前端就已顯得如此不易。

    傾斜

    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

    比起資源不足,更讓很多家長郁悶的是,資源的分配仍不均衡。京城一家媒體前不久探訪了北京市的公立幼兒園,發現能享有這些場地寬裕、硬件齊全的教育資源的,多是“批條子”進入的官員子女。“在西方,學前教育常被視作補救弱勢群體后代的一個重要環節。一些孩子出身不好,國家就通過資金和項目的傾斜,讓這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那些權貴和富商,可以選擇讓孩子去上貴族學校,不會過多占用公共資源。”著名幼教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燕對此表示,在中國,恰好相反。有權的,能讓孩子進最好的公辦園;有錢的,能進最好的貴族民辦園;沒權沒錢的,則上廉價園,或黑幼兒園。

    2009年,清華大學著名社會學者孫立平曾表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聽到類似的說法:有時貧富差距大一點還不要緊,最怕的是窮人失去向上流動的希望,最怕的是一種絕望的感覺。” 據《中國青年報》


相關閱讀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用戶注冊

上一篇:小飯桌老板猥褻小學女生 辯稱自己是無法自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象州县| 临湘市| 浦东新区| 阜南县| 梁河县| 卢龙县| 宝清县| 方正县| 额济纳旗| 富阳市| 交口县| 五寨县| 客服| 台南县| 丰镇市| 车致| 麟游县| 浦北县| 临邑县| 庄河市| 鄯善县| 平塘县| 开封县| 龙门县| 浙江省| 开阳县| 长泰县| 安国市| 古蔺县| 苍山县| 卢龙县| 福安市| 福海县| 应城市| 浑源县| 乐业县| 文安县| 汝南县| 双江|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