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消費者向本報舉報:C2C網站不愿打假放任假貨繼續銷售 ????網購平臺淪為假貨的集散地,行內估計假貨比例在30%~50%。本報記者近期接到多起消費者舉報:很多購物網站不但不積極打假,收到舉報后也只是將假貨退回商家,使賣家有機會繼續售假和欺騙消費者,而監管部門至今未有明確的法律予以懲罰。 ????本報記者 薛松 ????假貨泛濫于網絡已是不爭的事情。以安利為例,該公司曾委托全球知名的第三方檢驗鑒定機構,對國內某知名大型網購站點的49家網店進行了抽樣購買和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46%為假冒產品。從整體看,C2C網站假貨交易曾經一度占據其總交易量的七成左右。一些網站盡管最近引進了大量品牌商品,但其假貨比例也依然超過三分之一。 ????大多數C2C網購平臺對商家售假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記者也撥打這些網購平臺的消費者熱線,這些平臺將責任推得一干二凈,聲稱“除了執法機關之外,無權扣留該商品和無權幫消費者解決雙倍賠償”。事實上,這些網絡商家根本就不愿履行《消費者保護法》或《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也不理睬有關“雙倍賠償”或“假一賠十”的規定,而網購平臺承諾的“1億元先行賠付”也基本有名無實。 ????再者,這些網站還人為設置繁瑣且互相沖突的程序。如申請退款了就不能投訴;明明已發生了交易糾紛、舉報了賣家,在賣家的“信用評價”一欄仍顯示為“超過360天無退款糾紛、超過360天無投訴”。 ????其三,網站將收到的假貨仍退回,使賣家有機會繼續售假、欺騙消費者。消費者何小姐稱,消費者為獲得退款,只得修改了退款協議并按要求把假貨寄回給賣家。“那賣家不是可以繼續拿這個假貨騙人嗎?如果賣家死不承認售假,網站也不能承諾處理結果,他就可以一直售假呢?”何小姐不解地表示。 ????購假經過:手握鑒定索賠 反被商家罵 ????日前,消費者張小姐向本報記者講述了她買到假貨后的遭遇。她在某網絡購物平臺購買了一支安利紐崔萊的鈣鎂片,她還專門選了一家信用較高、價格中等、沒有便宜得離譜的賣家,以免買到假貨。 ????幾天之后貨到了,張小姐打開包裝袋一看,發現瓶身很臟,有很多破損和污漬,印刷、圖案也非常模糊。張小姐懷疑買到假貨,于是托朋友交給安利公司鑒定,鑒定結果為:“該批號不存在,我公司從未生產過該產品”,果然是假貨。于是,張小姐要求退貨,并要求賣家按照《消費者保護法》給予雙倍賠償。誰料賣家不但不同意退貨而且還罵張小姐是“窮瘋了”、“沒有錢不要吃!” ????無奈之下,張小姐求助于該網購平臺。按照該平臺的規定,申請退款9天之后,張小姐可申請客服介入。在舉證期間,賣家上傳了購物小票,張小姐上傳了產品鑒定書。不料,賣家反咬一口,稱鑒定書中的產品“誰知是哪弄來的,這個是你移花接木的把戲”。張小姐肺都氣炸了,心想有小票也不能證明賣家寄的就是所購買的真貨,我還沒說你偷梁換柱,你反而倒打一耙! ????按照該網絡平臺的承諾,張小姐向網站舉報了該商品,該網站承諾三個工作日之內給予答復。然而,一個多星期過去了,沒有任何工作人員聯系張小姐,而且給賣家的“信用評價”一欄仍顯示為“超過360天無退款糾紛、超過360天無投訴”。張小姐質疑: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明明已經發生了交易糾紛,我舉報了賣家售假啊! ????原因: 缺乏監管和處罰是主因 ????為何網購平臺和監管部門都對網絡假貨聽之任之呢? ????一方面,網購平臺在平臺人氣以及平臺信譽之間很難取舍,因為若是真刀真槍地打假,勢必會影響到平臺人氣。網購平臺本應該作為抵制假貨的第一道防線,如今卻普遍淪為假貨的集散地,這對生產企業打假增添了不少壓力。有一部分原本對網絡打假信心滿滿的企業,在屢次遭受了來自網購平臺的阻力后,最終采取了消極的態度。 ????另一方面,雖然在消費者維權上,國家相關部門正在通過完善立法的方式逐步加強交易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如2009年國家工商總局組織修訂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還將發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但是這種被動的維權,無法從根本上打擊到制假成本很低的網絡假貨。若要徹底地進行打假,則應當由企業來擔當起這一重任,我國應出臺明確的法律予以懲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