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謠言粉碎機 本報攜手果殼網,盤點2010年十大科學謠言 2010年歲末,拜金庸所賜,大眾媒介對“謠言”問題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幾乎所有媒體都在討論“謠言”的問題,傳播渠道、媒體責任、大眾心理成了此間的熱詞。 自新京報新知周刊創刊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同各種形式的謠言“作斗爭”,從早期的“韓醫真相”、“北京7月飛雪”、“一次性筷子問題”,到新近的“千年極寒”、“轉基因謠言”“小龍蝦事件”……經歷了這么多謠言之后冷靜地想一想,不難發現,“金庸被謠死”雖然影響甚大,卻算不得什么“大謠言”,也產生不了太大的危害。 首先,這是一類最容易被“粉碎”的謠言。無論謠言如何廣泛傳播,聽者眾多,都會被金庸本人一次公開活動記錄瞬間擊潰;其次,它傳播時間非常短,從興起到被撲滅,不過幾個小時,完全是“杯中風浪”;最后,它不會對社會生活的任何方面產生有實際意義的影響,據說它甚至沒有對金庸本人的生活產生太多影響。 并非所有的“謠言”都如此“溫和”,也并非所有的謠言都這么容易被破解———甚至很多謠言在被反復破解多次之后,依然到處流傳。科學技術領域是這些謠言的“重災區”。翻翻過去一年的新知周刊不難發現,有些謠言直接對產業界造成了影響,帶動了炒家,引起了市場波動;有些謠言則重創農業生產的一些環節,對農戶、種子企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還有些謠言裹挾一些真實事件的余威,對某個產業、某些企業給予了重創…… 在這樣的時候,辟謠往往是無力的。卡普費雷在《謠言》一書中總結了“辟謠無力”的種種原因。首先,辟謠信息往往不如謠言信息“有用”。因為謠言可能異于常識,因此顯得較為重要。而辟謠則常常是過時信息,顯得較為庸常,看起來“價值不大”;其次,受眾一旦接受一個謠言,就會無意識地回避辟謠。在一個著名的美國謠言被辟謠之后,有一項調查顯示,有54%的相信謠言者其實是接觸過辟謠信息的,只是他們很快就將辟謠給忘了;再次,信息接受存在障礙。記憶心理學顯示,具體的概念比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記住,當一個人聽到某項辟謠“X不會致癌”時,“X”和“致癌”更容易被記住,這條信息可能在日后被錯當成“X與癌癥存在關聯”;最后,辟謠行為本身會帶來反彈。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立場來選擇對某個觀點的態度。所以,很多人并不在乎謠言本身的邏輯是否縝密、事實是否可靠,只是因為它與自己期望的、想象的情況一致,便拿來為自己所用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辟謠者往往會陷入某種形式的“陰謀論”。在新京報新知周刊參與某些科學謠言的辟謠過程中,我們也曾經一度面臨“為有關部門背書”之類的“指控”。 理性是去魅的前提,是粉碎謠言的工具。上線未久的大眾科學類交互網站果殼網也正因此設立了科學辟謠的專門主題站“謠言粉碎機”,并且很快就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我們為此與果殼網“謠言粉碎機”聯手制作這期形式特別的2010年年度科學盤點特刊,為去偽存真的工作聊盡綿薄之力。 我們堅信:再正確的主張,再重要的觀點,都會因為牽扯到謠言而蒙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