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緊要關頭挑重擔”是中央企業所肩負的光榮使命的話,那么“促進發展保民生”則是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 湖北食鹽運送3000多公里到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1斤成本價就超過2.5元,但售價只有1元多。 “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山高路遠,往往要賠本,只能抽肥補瘦、抽近補遠、抽中補邊,保障邊遠地區的百姓吃上質優價廉的鹽。”中鹽總公司食鹽專營部主管王軍峰說。 “作為國民經濟主導的中央企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張宇說。 在金融危機中,大部分中央企業在嚴峻的經營形勢下,承諾并切實做到不裁員,還增加大學生就業崗位。據不完全統計,中央企業2009年招收應屆畢業生20多萬人,比2008年增長7%。 到2010年底,有47家中央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通過向利益相關方發布報告,有助于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形象。”聯合國全球契約辦公室給予高度評價。而國資委則要求,2012年前所有央企都要定期向社會發布社會責任報告。 自覺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到企業戰略和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動力,這正是中央企業實現基業長青、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 責任勇擔當,努力無止境。 銳意改革增活力——求突破、練內功,中央企業不斷開拓進取,深化改革,企業發展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 在中央企業中,中國黃金集團并不為太多人所熟知和關注,更鮮有人知道這家企業近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蛻變—— 2007年以來,中國黃金集團總資產、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了5倍、6倍和5.1倍,徹底擺脫了當初保行業地位、保央企“番號”的尷尬。 “得益于改革,我們已從一個單一的黃金生產企業轉變為資本、產品、品牌綜合經營的企業。”中國黃金集團總經理孫兆學說。 國企難,改革更難——曾幾何時,人們還把國企改革脫困掛在嘴邊。1998年全國所有國有企業一年總利潤只有213.7億元;短短10多年過去,特別是經過最近5年的改革發展,如今中央企業月利潤即可實現近千億元。 改革,成了中央企業的共同行動。“央企是要踢世界杯的”“只要央企老板睡得著,我就睡不著”……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的名言廣為人知。 改革的真正動力是市場競爭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