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時,盡管中央企業的實力有了進一步增強,但布局和結構依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行業分布面過寬,95個大類行業中涉足86個行業,企業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產權結構單一,缺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進展緩慢……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06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加快推動了國企改革重組的進程。 2010年2月8日,東航和上航聯合重組的“新東航”全新亮相,實現了“1+1>2”的聚合效應。 諸如“東上重組”,中央企業之間、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之間改革重組的大潮此起彼伏。5年來,中央企業數量從169家整合到目前的122家,但資產總額卻實現了翻番,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 在改革重組波瀾壯闊的同時,中央企業自身也在“強身健體”。 作為中國有色金屬行業的龍頭老大,中國鋁業公司曾經是利潤大戶。然而,一場金融風暴讓鋁價“高臺跳水”,中鋁立時陷入了虧損泥淖。 24萬職工要吃飯,近4000億元資產要保值增值,怎么辦? 中鋁毅然選擇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減少管理機構,管理人員壓縮近30%;實行新的戰略管控型管理模式,下屬企業直接面向市場;拓展業務鏈條,加快發展礦產資源產業;向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所有先進企業對標學習…… 改革讓中鋁重新煥發了生機。“從2008年到2010年10月,每噸氧化鋁和電解鋁的完全成本分別降低365元、724元。”中鋁總經理熊維平說,“2010年,我們實現了年度整體盈利。”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增強中央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以公開招聘高級經營管理者為突破口,把黨管干部的原則和市場化選聘相結合,中央企業用人機制更加靈活。 目前中央企業已從海內外公開招聘了100余名高管,其中還包括一部分正職。“公開招聘打破了地域、部門、行業、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形成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使央企‘官味’越來越淡。”趙欣說。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斷深化,中央企業及其下屬子企業改制面超過70%,大部分中央企業的主業資產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 目前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的52.88%、凈資產的68.05%,營業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中央企業的核心資產大多集中在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可以說,中央企業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有獨資企業,而是產權多元化的獨立市場主體。 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取得重要進展。目前已有32家中央企業開展了建立和完善規范的董事會工作,外部董事占了半數以上,董事會在科學決策、風險防范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趙欣說,“譬如寶鋼引入外部董事后舉行的首次董事會上,外部董事就對一項投資計劃提出了異議,要求分析風險點,提出防范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