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造”的背后,離不開中央企業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支撐。從2006年到2009年,中央企業科研投入年均增幅達37.3%,33家中央企業被命名為國家級創新企業,46.2%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在中央企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部由中央企業獲得。 與此同時,中央企業的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正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新的增長點。 2009年底,國電集團旗下風力發電領軍企業——龍源電力在香港成功上市,總市值進入世界風電企業三甲,這更堅定了國電集團總經理朱永芃以大力發展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的決心。“謀定長遠,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推廣清潔煤發電技術、提高水電開發規模和質量、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核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朱永芃說,憑借這些“綠色著力點”,到2020年,國電集團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將從現在的20%提高到40%。 許多中央企業抓住國際市場調整的機遇,還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五礦、中國有色等不斷加大海外資源開發力度,完善產業鏈;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水電等發揮技術和成本優勢,爭得了一大批大型海外工程項目…… 作為行業的“排頭兵”,一些中央企業在力爭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引領帶動著民營企業的發展。 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成立3年,就重組近150家企業,改變了浙江等地水泥行業無序競爭格局,實現了各方共贏;中國移動一家企業就直接、間接帶動產業鏈創造了700多萬個工作崗位…… 百尺竿頭,尤須進步。 當前的競爭,是全球性的競爭。我國大企業大集團數量和質量與我國經濟地位還很不相稱,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還很小。中石化年銷售收入不到殼牌的三分之二,中國移動營業收入僅為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一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營業收入僅為波音三分之一,東風和一汽營業收入總和僅為豐田汽車的三分之一…… 當前的競爭,是產業鏈高端的競爭。我國許多企業的產品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中央企業中只有極少數靠賣標準,少數靠賣專利,部分靠賣技術,大多數仍然處于賣產品的階段,還有一部分主要靠賣勞動力。 “應該加快做強做優做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實力和國家競爭力。”張宇說。 目前,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任務仍很艱巨。與國際一流企業相比,中央企業的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很大差距,缺乏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品牌。中央企業母公司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相對落后,公司治理結構還不完善,轉換經營機制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中央企業辦社會等各種負擔仍然比較重,一些歷史遺留債務、人員安置等問題尚未完全化解。 “繼續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央企業做強做優的強勁動力,‘十二五’仍然是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攻堅階段,必須下大力氣予以推進。”趙欣說。 回顧“十一五”,中央企業成就斐然;展望“十二五”,中央企業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 從國內形勢看,中央企業結構調整壓力將繼續增大,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力將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的任務將更加艱巨;從國際形勢看,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國際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而我們的勞動力和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 國資委已將“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的改革發展目標定位為“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把著力點始終放在做強做優、提升綜合素質和業務核心競爭力上,通過實施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國際化經營、人才強企和和諧發展戰略,全面提升中央企業整體素質和發展質量。”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說。(記者張旭東、鄭曉奕、何宗渝、陳玉明、安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