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計制圖:肖潘潘 梁昌杰 科技創新引領 提高產業豐厚度 □王珉代表(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把科技創新作為中心環節,把做強傳統支柱產業作為首要任務,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要依托,不斷提高產業豐厚度 進入“十二五”,隨著中央東北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沈陽經濟區被確定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遼寧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成績和機遇面前頭腦應該更加清醒。目前遼寧發展振興中還存在產業結構偏重、區域發展不平衡、體制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和難題。“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為遼寧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當前要著力抓好幾個關鍵環節。 不斷提高產業豐厚度。我們將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產業豐厚度的中心環節,把做強傳統支柱產業作為提高產業豐厚度的首要任務,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提高產業豐厚度的重要依托,繼續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快重大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開發能力;圍繞裝備制造、石化、冶金等支柱產業,做大拉長產業鏈,發展配套產業,培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產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率先突破,盡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與現代制造業密切相關的高技術服務業,有序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支持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走出一條具有遼寧特色的產業升級之路。 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去年,遼寧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六成,我們將加快實施民營經濟騰飛計劃,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加快實施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計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全面推進創業輔導服務工作,推進大小企業配套項目的對接,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 推動區域、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將繼續以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建設為引擎,以沈大經濟帶為軸線,帶動遼西北地區實現跨越發展。高水平推進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以重點園區管理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實現重點區域率先崛起,努力建設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積極推動沈陽經濟區一體化,建設最具競爭力的城市群和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繼續加大對遼西北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把遼西北打造成活力迸發的新增長區。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城鎮化為支撐,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本報記者 鄭少忠 張賀整理 全民技能振興 向人才強省跨越 □郭庚茂代表(河南省省長) 作為1億人口的大省,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實現由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強省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提升整體競爭力的戰略性資源。隨著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一些地區、一些行業勞動力短缺的現象逐漸增多,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勞動者技能顯得尤為重要、尤為緊迫。河南作為1億人口的發展中大省,如何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實現由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強省跨越,對于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河南高度重視人力資源優勢培育工作,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全面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取得明顯成效。2010年,全省職業教育在校生189萬人,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00多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210萬人。豐富的人力資源不僅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而且成為河南擴大對外開放、承接產業轉移的極具吸引力的新優勢。 2011年是河南“十二五”發展和中原經濟區建設開局之年。在工作著力點上,我們把大力開展勞動技能培訓作為帶動全局的關鍵舉措之一,以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職業教育攻堅為主線,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和實用人才為重點,以實施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能力為抓手,創新職業技能培訓機制,計劃全年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00萬人,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240萬人,新培養高技能人才7萬人。 在指導思想上,我們將突出圍繞中心、就業為本。圍繞中心,就是全民技能振興工程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來展開,圍繞科學發展、轉變方式、調整結構、富民強省來展開,人才供給的結構、數量、時段服從中原崛起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就業為本,就是工程實施的好壞與就業和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掛鉤,以就業和人民群眾收入增加的多少來評價工程實施的成效。 在推進措施上,堅持“三改一抓”、“六路并進”。“三改一抓”即:改革單一的封閉式辦學模式,積極推進校企合作;改革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建立多元投資辦學機制;改革公辦學校的經費供給體制,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效益;抓好一批全民技能振興工程示范項目,全面提升職業培訓能力。所謂“六路并進”,即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包括技能培訓、職業教育、陽光工程、雨露計劃、退役軍人培訓和殘疾人培訓六個途徑,需要人力資源、教育、民政、農業、扶貧和殘聯等部門各司其職、協同配合、資源共享,形成齊抓共管、齊頭并進的生動局面。 本報記者 曹樹林 李鶴整理 充分開放合作 建設西部開放高地 □劉奇葆代表(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要繼續深入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在承接產業轉移和擴大開放上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外資西進、產業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和投資首選地 擴大開放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必由之路。四川作為西部內陸省份,沒有充分的開放就不可能有發展的跨越。“十二五”時期,我們要繼續深入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在承接產業轉移和擴大開放上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外資西進、產業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和投資首選地,加快建設西部內陸開放高地。 當前西部地區正迎來承接產業轉移、擴大開放的重大機遇期。必須充分認識擴大開放對加快四川發展的戰略意義,樹立開明開放的意識,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落實到推動開放合作的具體工作之中。把重點產業發展與招商引資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大引強”,推動產業發展壯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統籌推動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現代物流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和投產,圍繞已引進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知名企業,抓緊做好配套企業引進。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突出產業鏈招商和產業集群招商,擴大招商引資的實效。 推進區域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區域合作,形象地講就是“入伙”,就是積極參與進去,謀求共贏發展。我們要以國家批準實施成渝經濟區規劃為契機,積極推動川渝務實合作,共同打造中國西部經濟增長極和經濟中心。加強與周邊省區市合作發展,推進與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和環渤海地區的合作發展。加快建設新加坡—四川創新科技園,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打造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標志性園區。精心辦好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更好發揮西部地區經貿展臺、開放窗口和合作載體作用。 國內外重大產業向西部加快轉移,促進了我國外貿出口地區格局的悄然變化。隨著電子信息等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十二五”期間四川省出口規模將呈現快速增長,出口總量小的狀況有望改變。要堅持“三外”聯動,加快出口基地建設,用好成都保稅區政策,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尤其要針對沿海地區消費類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向西部轉移的新特點,選準定位,主動出擊,建設面向西部市場的商品生產基地和向西開放的出口基地。 開放的競爭,說到底是環境的競爭。四川要建設西部最優的投資環境,一方面,需要加快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密切區域間的聯系,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另一方面,需要配套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顯著降低物流成本,增強對外開放的吸引力和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
上一篇:代表委員三問保障房建設"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