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隨著沈陽市25噸“毒豆芽”的被查,這種便宜、營養的食品再度牽動著大家的“消費神經”。我們身邊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有毒豆芽?這個問題成了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豆芽生產中添加尿素、保險粉等,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因為成品豆芽從外觀上難以辨別優劣,所以一直為人所忽視。一些小作坊正是靠著這些添加劑的“幫助”,搶占了豆芽市場的“大半江山”,而正規豆芽生產廠家則步履為艱。 探訪:豆芽來源無從查證 隨著蔬菜追溯系統在島城的實施,放心菜已經逐漸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但我們吃的豆芽從哪里來?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這還是一個謎。昨天上午,記者首先來到萍鄉路農貿市場,該市場昨日只有兩家銷售豆芽的商販,價格都是1.5元/斤。“這些豆芽好不好,應該怎么分辨?”對于記者的發問,兩名攤主都表示豆芽無法從外觀上分辨優劣,只能是選擇信得過的批發商進貨,以此保證豆芽的質量。但兩名攤主都不能說出自己豆芽來自哪個廠家。“豆芽都是從撫順路批發市場批發的,這個東西生產起來很簡單,也沒法查是哪個廠家生產的。”其中一名攤主稱。 根據這些攤主的說法,記者來到撫順路批發市場,走了一圈發現,批發豆芽的攤位并不多。一名姓周的豆芽批發商告訴記者,生產豆芽很簡單,所以大部分都是小作坊在生產,也很少通過撫順路批發市場流通,大部分是小作坊接到要貨的電話后,直接送到攤上去。“買豆芽先聞聞味,如果有尿臊味,那就是添加尿素了,千萬別買,然后芽又長又粗的別買,可能有化肥催過了。”周先生告訴記者,這些只是一些基本辨別方法,準確性也不是很高,單從外觀上很難判斷是否有毒有害。 現實:正規軍難敵小作坊 “現在全市每天銷售的豆芽,有一大半都是小作坊生產的。”胡保友是城陽一家正規豆芽生產廠家的董事長,他告訴記者,根據行業統計,目前全市一天的豆芽需求量在80噸左右,而他的公司一天銷售量在20噸左右,其他60噸豆芽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小作坊之手。胡保友所在公司生產的“金丁香”豆芽,是省內惟一注冊商標、掛牌銷售的豆芽。對于目前的豆芽市場現狀,胡保友無奈地說,正規廠家已經徹底敗給了小作坊。“小作坊生產成本低,打個比方,我一斤豆子出10斤豆芽,他們就能出到15斤豆芽;而我每棵豆芽都要經過消毒、發芽一系列工序,生產周期需要7天時間,而小作坊三四天就出一批豆芽。”胡保友告訴記者,四五年前曾經有過一次全國食品安全大檢查,當時青島的小作坊一下子全銷聲匿跡了,“金丁香”豆芽一天能賣到40多噸,后來風聲小了,小作坊又冒出來了。 揭秘:添加尿素不是秘密 “市場上有沒有有毒豆芽,我不敢說,但有害豆芽是一定有的。”胡保友告訴記者,不少小作坊都在生產豆芽時添加化肥、添加劑等,而最常見的三種有害物質,分別是尿素、保險粉和無根劑。 尿素,學名碳酰二胺,是常見的氮肥,雖然尿素種出來的蔬菜水果無害,但用尿素泡出來的豆芽卻不能亂吃。胡保友介紹說,有些小作坊為追求產量,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尿素稀釋液泡豆子,這樣能提高豆芽產量,但豆芽吸收的大量尿素也會被人體吸收,嚴重的可能導致癌癥。 其次是“保險粉”,它的學名是連二亞硫酸氨,在印染業中用作還原劑,而作為食品添加劑則有嚴格的限制,在發豆芽時添加“保險粉”能夠讓豆芽少出胚根,胚軸增長,同時色澤鮮亮。但連二亞硫酸氨對人體危害很大,少量攝入都會引起頭痛、惡心和嘔吐。 還有一種“無根劑”,也是豆芽生產中常被拿來增產的添加劑,這種別名“豆芽素”的農藥,其實就是一種激素。但這種激素對人體具有致癌作用,也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 監管:缺乏統一檢測標準 別看是小小的豆芽,但在行業監管上還有不小的難度。據本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豆芽是黃豆的衍生產物,在行業監管領域,既不屬于食品范疇,也不屬于蔬菜范疇,因此食品安全法和產品質量法都無法管到它,缺乏全國性的統一檢測標準和處罰標準。 為此,島城相關部門制定了一些行業規范,據記者了解,本市曾制定 《青島市豆芽生產管理技術規范》,但《青島市豆芽生產管理技術規范》不是強制實施的法律法規,沒有相應的執法標準,徹底整治也比較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