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島某超市貨架上擺放的康師傅飲料悄悄縮減50毫升 ??? 伊利、蒙牛、樂事等也有商品被指“隱性漲價” 核心提示 方便面漲價計劃剛剛被相關部門喊停,康師傅部分飲料卻又減量10%“瘦身”,被消費者指責為“變相隱性漲價”。昨天,記者在青島市場采訪發現,與上一波直接漲價風不同,近日部分商家采用“減量不加價”的方式繼續隱性漲價。雖然商家自認為漲得不知不覺,但不少消費者卻感覺很受傷,對這些 價格不變量少了 昨天,記者在島城家樂福、大潤發等超市看到,康師傅每日C系列產品白葡糖、橙汁、紅葡萄、水晶葡萄等已經更換了新包裝。換裝之后,每瓶容量由原來的500毫升減為450毫升。記者在一家超市看到,雖然飲料的實際容量減少了,但是貨架上的標簽依然寫著500毫升,還沒來得及換新的,價格也仍維持原來的每瓶2.5到3元的水平。 康師傅的做法并非個案。有精明的消費者告訴記者,伊利冰工廠的兩款產品在沒有變動價格的情況下,分量比去年有所縮水。“山楂爽”為75克,比去年少了6克;“冰片蜜桃”為80克,比去年少了13克。此外,樂事罐裝薯片已經從120克縮減為110克,蒙牛紅棗酸奶也從原先的1.5千克縮減到1.2千克。 “要不是貨架上的標簽沒換新的,都不知道廠家減少量了,真是夠鬼的!”市民楊女士說,購物時她無意間比對了一下容量,才發現康師傅白葡萄飲料減少了10%,可是飲料瓶與老款的幾乎沒什么變化,普通消費者根本感覺不出來,“這個漲價真是夠隱性的!” 變相抬價惹怒消費者 其實,隱性漲價并不是一個新招。通過減量,更換低價替代原料等方式漲價,不少大品牌都做過。2008年7月,金融危機前夕,本報記者就曾報道過,打著成本上升的旗號,星巴克悄然更換了牛奶和糖包的供應商,牛奶從“雀巢”換成了“蒙牛”,糖包從“怡口”換成了“太古”。可口可樂也進行了瘦身:原來355毫升的易拉罐換成了330毫升裝,價格還漲了2毛。 這種隱性漲價的方式,知情的消費者多數不認可。 市民趙先生表示,如果真是因生產成本提高,適當漲點無可厚非。但希望明明白白漲價,而不要暗地里變相抬價,讓消費者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市民王女士也表示,商家自以為是隱性漲價,其實是無視消費者知情權,“還是信息不對等、不公平”。 變相漲價應告知 市場營銷專家朱華江認為,現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確實比較明顯,但消化到終端產品,未必有這么高的漲幅。不少企業都借著通脹的名義跟風搭車漲價,實際卻是為了維持自身的高利潤。企業年報也佐證了這種觀點。以康師傅為例,年報顯示,2010年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整體營業額再創新高,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1.5%至66.81億美元,股東所得利潤上升至4.77億美元,漲幅24.4%。所謂的 “不堪成本壓力”漲價,其實是為謀取高利潤找借口。 對于隱性漲價,我市消保委有關人員表示,減量、換原料都是一種隱性漲價。商家有調整自己產品規格、重量的權利,但應該告知消費者,否則就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劉文劍 攝影報道) 康師傅方便面早有先例 針對“變相漲價”的指責,康師傅華東區相關人士對記者承認,旗下果汁陸續從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 記者調查發現,其實“明瘦身暗漲價”的策略并非新聞,仔細回顧康師傅旗下方便面、飲品等目錄即可發現,商家對此手段早已爐火純青。 2007年伊始,康師傅方便面拉開了年度“瘦身”帷幕,其中豚骨拉面從92克/杯“縮水”到85克/杯。當年夏季飲品上市前,原本500毫升的康師傅冰紅茶也從500毫升 “減肥”10毫升。 2007年7月,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等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業攜手上調價格,平均漲價幅度達到20%。隨后,發改委宣布此次方便面漲價屬于價格串通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明漲”被制止后,康師傅再度使出拿手的“減量不加價”手法,其中,紅燒牛肉面從90克減重到了85克,“縮水”幅度超過5%。 在過去的半年間,康師傅方便面價格“三級跳”的新聞更是令人印象深刻。2010年11月開始,康師傅袋裝方便面漲價10%,占袋裝方便面銷量三成的經典系列從2元上調到2.2元,一度引發與不同意上調價格的法國零售商家樂福曠日持久的零供大戰。 而從2010年4月開始,有媒體報道,康師傅部分方便面的面餅再度陸續瘦身,原來100克的降至95克,原來95克的降至90克。 商家為何偏愛“隱性” 據介紹,低濃度果汁占果汁市場鋪貨量的80%,凡是生產果汁的企業都已涉足該領域,競爭較激烈,為了鎖定消費者,維持市場份額,一般企業都不敢輕易漲價。“消費者對價格比較敏感,如果產品的替代性比較強,那么誰也不敢率先挑起漲價大旗。相反,‘減量’的手段比較隱蔽,不容易為消費者察覺。”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陳靜說。 “當前我國通脹壓力較大,企業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把所有的成本壓力都轉嫁給消費者。”上海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說。 搭通脹之車逐壟斷之利? 業內專家表示,企業迫于成本壓力,適度上調價格也可以理解。但部分廠家如此頻繁漲價,就不是成本推動能解釋了。在市場集中度較高的部分行業,主管部門可以介入調查,是否涉嫌濫用優勢地位隨意漲價。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馬文峰曾經在食品企業工作,他告訴記者,現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確實比較明顯,但消化到終端產品,未必有這么高的漲幅。不少企業都借著“通脹”的名義跟風搭車漲價,其實是希望賺更多的錢。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領頭漲價的企業,業績依然非常靚麗,漲價并非真的是“不堪成本壓力”,而是為了維持可觀利潤。 AC尼爾森2010年1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康師傅方便面銷售量與銷售額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1.6%和55.8%,其中容器面的占有率為69.7%,高價袋裝面銷售額的占有率為70%;即飲茶市場占有率51.9%,較去年同期48.4%提高了3.5個百分點;瓶裝水占有率20.8%,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稀釋果汁17.5%,較去年同期的14.2%提高了3.3個百分點。 市場機構蘇賽特認為,康師傅在不少品類上都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意味著其對零售商、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更強,這類企業常常充當漲價急先鋒也就不意外了。 上海潤一律師事務所律師費少凡表示,西方對企業壟斷行為和價格操縱的監管和處罰均非常嚴厲。我國可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經驗,對占據壟斷地位或有行業絕對控制力的企業加強價格監控,一旦發現有違法行為,則要加大處罰力度,增強威懾力。 據了解,觸犯歐盟反壟斷法規的公司最高將被課以相當于違規年營收10%的罰款。今年3月,在洗發、護發產品領域占70%市場份額的寶潔、歐萊雅、漢高等8家化妝品制造商,在西班牙被發現結盟操縱價格達20年,被西班牙政府處罰5000萬歐元;4月,日化巨頭聯合利華和寶潔公司因操縱洗衣粉價格遭受歐盟反壟斷機構的罰款處罰。 馬文峰認為,占據壟斷地位的企業如果要漲價,監管部門可以要求其向公眾公布其具體成本和利潤情況,并通過類似于公眾聽證會的形式,決定是否可以漲價。(據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