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視聚焦錢流: 巴曙松:應該通過稅收優惠 信貸支持 并購支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 《經濟信息聯播》欄目就民間借貸等問題,專門請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博士做客財經頻道演播室,以下是訪談實錄: 姚雪松:巴博士,剛才的報道您也看到了,傳統的制造業很缺錢,有的甚至借高利貸,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是不是說缺不缺錢跟我們企業的行業屬性有很大的關聯? 巴曙松 姚雪松:剛才您談到的優勢企業的特征是什么? 巴曙松:我們現在很多的傳統行業,其實理論上來說,很難說哪些產業是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我們只能說它有適應能力和消化能力的,能夠適應競爭的產業,不是說新興產業一定成長很快。比如說多晶硅這些新興產業,因為沒有經歷過一次周期的洗禮,可能很快面臨產能過剩,受到很大的沖擊。而如果一些傳統企業整合能力強,整個對市場把握能力、融資能力強的話,它在調整時期反而是一個擴張的時期。 姚雪松:其實現在面臨資金緊張的情況,我們反過來看,有些還是源于我們企業自身能力的問題。 巴曙松:說得很對,因為我們不能說2009年、2010年非常寬裕的貨幣環境是一個常態,它是非常態,我們現在很多企業碰到的問題,在2007、2008年實際已經遇到了,我們央視已經反復討論了,只不過應對危機,在2009、2010年里大規模的信貸投放、超常規的貨幣政策緩解了當時結構調整的壓力,現在我們貨幣政策常態化,當然我們要重新研究2007、2008年當時我們在思考,然后被應對危機所沖淡的一些主題,結構調整、整合、并購、產業管制的放松、服務業的放松和金融的創新等等。 姚雪松:那這樣說來,目前遇到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不是單純這樣一個階段凸顯出來的有特征的問題,而是在未來、在今后企業發展過程中,肯定都會遇到,是長期存在的。 巴曙松:我們看到最近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會是一個大趨勢,我們不可能永遠依靠低的勞動力成本、低的要素價格競爭。我們說中小企業融資難只是一個表象,背后的原因可能還是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推進。(CC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