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是有重量的。 今天——2011年6月30日,一個在歲月的軸線上,再平常不過的普通刻度,卻因為膠州灣大橋和隧道的通車,在這座城市的發展進程中,擁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這是一個必須用濃墨重彩進行標注的歷史時刻。剛剛走過兩甲子的青島,在這一天,真正跨越了膠州灣的阻隔。“青黃不接”終成過往。一段歷史終結了!一段征程開始了! 這更是一個需要用想象力去眺望的嶄新時刻。一橋、一隧,打破 正因為如此,站在這個重要的節點之上,在橋、隧的“牽引”之下,我們的目光在“西海岸”匯聚。 我們聚焦這片闊大區域的激越現實,和它那注定將因橋、隧而改變的瑰麗多姿的美好未來。 橋隧一通空間闊 我們相信,充分依托自然地理條件,充分遵循城市發展的科學規律,一個全新的城市中心將在西海岸飛快崛起。 未來的青島,在橋、隧的牽引下,比翼齊飛的東、西海岸,將書寫出精彩而宏闊的“雙城故事”。 所有城市的發展軌跡都一再表明,重大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塑造區域空間格局最強大的力量之一。它們匯聚、吸引起的發展能量,就像有形的經緯線,重新切割和編織著城市的空間。 膠州灣大橋和隧道,是兩條橫跨膠州灣的交通軸線,更將是兩條推動西海岸空間演變的動力軸線。 在橋、隧的牽引下,我們對于西海岸的概念需要重新定義,我們看待西海岸的視角需要重新調校。 上世紀80年代,這座城市小心翼翼地在膠州灣西岸的黃島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西海岸第一次進入城市發展的視野。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當時的城市規劃中,相對于膠州灣東岸的主城區,黃島被定義為輔城。 步入新世紀,隨著“挺進西海岸”戰略的實施,以集裝箱碼頭西移至前灣港區為標志,西海岸步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在城市的經濟版圖中,日益成長為新的經濟重心。 然而,受制于膠州灣的天然阻隔,在這一發展軌跡中,“西海岸”與東海岸的主城區的關系是游離的。西海岸的功能,更多地被賦予的是經濟和產業的。“西海岸”在空間上更多的是開發區、黃島區的同義詞…… 如今,因為橋、隧的通車,這一切正在被改寫,甚至是被顛覆。 橋隧一通空間闊。一個全新的西海岸正呼之欲出。 浩淼的膠州灣上,一南、一北分布的這兩條交通主軸,以及膠州灣大橋紅島和膠州連接線,在將膠州灣東西兩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同時,更使得膠州灣西岸第一次能夠以一個整體的形態與東海岸遙相呼應。 這將是一個遠遠溢出黃島邊際的全新的“西海岸”。從北到南,在膠州灣西岸依次分布的膠州、黃島、膠南,都將因為橋、隧的存在,而擁有加速融合、一體化發展的全新趨勢。 這是一片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里的闊大空間。這是城市發展中令人艷羨的空間資源。很顯然,傳統的輔城定位,已經不能承載它的發展訴求。全新的西海岸,勢必將在城市未來發展的格局中扮演全新的角色。 它會像浦東那樣,在多條過江通道的聯系之下,與浦西融合為一個龐大的城市中心區? 還是更像天津濱海新區那樣,在與主城區保持有機聯系的同時,用差別化的定位和功能分區,成為又一個城市中心,從而與主城構筑起全新的“雙城”形態? 我們認為,西海岸發展的軌跡將更多地指向后者。 正如專家所言,膠州灣不是黃浦江,10多公里的空間阻隔,交通的時耗和費用都決定了,青島的東西海岸很難完成像上海那樣的一體化融合。更重要的是,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已經一再證明,單中心的空間布局,已經成為大城市發展過程中揮之不去的夢魘。雙中心或多中心正在成為城市擴張和更新過程中人們共同遵循的“鐵律”。 正基于此,我們相信,充分依托自然地理條件,充分遵循城市發展的科學規律,一個全新的城市中心將在西海岸飛快崛起。 未來的青島,在橋、隧的牽引下,比翼齊飛的東、西海岸,將書寫出精彩而宏闊的“雙城故事”。 產業陣營聚攏升級 去年,西海岸(膠州、黃島、膠南三區市)的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市的37%以上,超過東海岸(市內四區和嶗山區)500億元。眺望未來,在全新的發展空間中,實現產業進一步聚攏和升級的西海岸,釋放出的產業能量一定將更為驚人。 注視全新的西海岸,與廣闊的空間一起進入我們視野的,還有它那龐大而強悍的產業實力。 這里擁有無與倫比的港口資源。前灣港,20多個深水泊位,年貨物吞吐量超過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1000萬標準箱。正在緊張施工中的董家口港,碼頭總岸線長度約35.7公里,泊位數112個,設計總吞吐能力達3.7億噸。 這里擁有這座城市最全面、最優越的開放政策。開發區、出口加工區、高新區、保稅港區……這些國家最前沿、最高端的開放區域都在這里匯聚,無一缺席。 這里更擁有著這座城市最強悍的制造業方陣。家電電子產業,形成了以海爾、海信、新都理光、瑞智精密機電等大項目為龍頭,中小型配套企業集聚發展的產業格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 石化產業,1000萬噸大煉油、總投資6億美元的麗東化工等龍頭項目建成投產,海灣集團在董家口港區全新布局,這里正形成企業數量最多、產業規模最大、拉動力最強的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重要的環保型石化基地。 汽車產業,上汽通用五菱具備年產30萬輛整車和35萬臺發動機的生產能力,整車生產突破35萬輛,一批工程機械和汽車零部件項目已形成批量生產規模,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微型車生產基地。 造修船產業,總投資74億元的海西灣造修船基地修船塢建成投入使用,50萬噸級造船塢啟用,大型船用曲軸、船用柴油機等核心配套項目建成投產,國內重要的船舶產業基地基本建成。 海洋工程產業,總投資40多億元的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項目一期二期建成投產、三期開工建設,武船重工與麥克德莫特實現戰略合作,總投資2億美元的武船麥克德莫特、總投資23億元的中石油等海洋工程項目開工建設,亞洲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基本形成…… 這是令人驚嘆的現實,以橋、隧通車為契機,西海岸的產業前景,將更加令人驚艷。 在這片3000多平方公里的闊大空間里,這座長袖善舞的城市可以更為從容地謀篇布局。一直以來,受制于特定發展階段,因為隨機式被動招商、滾動式地域開發,導致的產業布局專業化程度較低的狀態將得以徹底扭轉。由于發展空間限制,港口、物流產業、制造業之間的矛盾也將有望獲得根本性解決。 可以想見,以先進制造為核心,西海岸的優勢產業,都將獲得優化布局、全力生長的空間支撐。龐大的產業陣營將進一步優化和聚攏,強悍的產業能量將得以充分地釋放。 與此同時,借助橋、隧的通道,已近于飽和的東海岸主城區(有統計顯示,青島主城區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5萬人,比以人口密度超高著稱的新加坡,每平方公里還要多一萬人),將實現向西海岸的產業溢出,提升西海岸的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同時為東海岸的產業升級騰挪出空間。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西海岸(膠州、黃島、膠南三區市)的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市的37%以上,超過東海岸(市內四區和嶗山區)500億元。眺望未來,在全新的發展空間中,實現產業進一步聚攏和升級的西海岸,釋放出的產業能量一定將更為驚人。 叫響“西海岸經濟新區” 我們認為,以橋、隧的通車為契機,立足自身內在的發展需求,同時借力進入國家戰略這一難逢的機遇,將形成兩股巨大的推動力量,催生出一個嶄新的“西海岸經濟新區”。 在未來的全新的發展進程中,這座城市將迎來全新的“西海岸”時間。 注視西海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地理層面,橋、隧已經將膠州灣西岸的闊大空間完整地聚合在了一起;在經濟層面,產業聚攏、擴張的內在沖動,也已經將一個一體化的闊大的西海岸當做發展的前提。 如何順勢而為,進一步推動、提速西海岸的發展?在橋、隧通車這個節點性的時刻,成為這座城市必須回答的問題。 我們認為,在產業融合的角度下和經濟一體化的視野中,西海岸已經具備了突破“行政邊界”,謀求全域經濟規劃、全域發展規劃的資本和條件。把西海岸當做一個完整的“經濟區”、“功能區”,進而果敢地在西海岸3000平方公里的空間上,思考功能分區、產業定位和項目擺布,是推動西海岸發展的題中之意。 不容否認,區際競爭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它就像是一柄雙刃劍,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傳統的行政壁壘又往往成為限制產業生長的“天花板”。造成區際之間產業自成體系、相互隔離,重復和低檔次布局的現象,即使同類項目,也往往缺乏必要的產業間滲透與關聯,甚至同質競爭、互爭資源,造成產業資源浪費。 顯然是充分認識到了這一傳統發展模式的負面效應,在新一輪的城市擴張中,國內許多城市都果斷地打破了行政區劃的壁壘,按照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按照經濟功能的合理分布,重劃區域邊界。 在沈陽,為了實現鐵西再造,著眼于整個產業的發展,沈陽在發展空間上,將鐵西區和它西側的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細河開發區通盤考慮。2002年6月,鐵西區和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合署辦公,由市領導領銜組成鐵西新區。新鐵西的面積擴張為484平方公里,是原來的10倍。 天津則表現得更為激進,撤銷了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濱海新區,以這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濱海新區成為一個全新的行政區,面積達到2270平方公里,接近兩個浦東新區和近六個深圳特區。 我們認為,對于西海岸的發展,這種順應經濟發展內在要求的區劃調整,將是極有價值的摹本。 與此同時,在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中,對于西海岸經濟新區的描述,也為西海岸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很顯然,橋、隧既通,為一種應有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因此,我們認為,以橋、隧的通車為契機,立足自身內在的發展需求,同時借力進入國家戰略這一難逢的機遇,將形成兩股巨大的推動力量,催生出一個嶄新的“西海岸經濟新區”。 在未來的全新的發展進程中,這座城市將迎來全新的“西海岸”時間。 |
上一篇:海灣大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