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轉型使命 ????——專訪青島市四方區區長李奉利 ????本刊記者 萬妍 ????寫在前面的話: ????四方,自古因歷史村莊而得名,其“四方”二字本身更蘊含深刻的通衢之意。這里曾有過獨立而先鋒的城市精神,“青島第一黨支部”從這里發起,中國第一輛火車機車在這里誕生,5家棉紡織廠撐起了青島輕紡工業的大片江山。但在城市轉型大潮的淘礪中,這方區域的命運也幾度沉浮。 ????每當有人 ????來四方卻不想輕易走進,心緒間更多的是惆悵——穿梭在并不寬暢的馬路巷道,卻又是肩負“擁灣發展”的城市中心要地;或聽老四方長者講述每個值得記憶的過去,唯不見有誰將這些家珍如數拾起;或與老廠職工出身的棉紡專家套近乎,聽他們高調談論那些曾經閃耀著光輝的歲月。 ????可我們不想這樣去解讀四方,并非是我們變成了政治經濟決定論者,而在于決定普通人生活的環境已大大擴張了,復雜化了。我們必須把這個區域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理解。 ????今天,這方區域想要復興往日榮耀,在生產要素和產業結構都已發生根本變化的當下,它還能依靠什么?是“擁灣發展”的區位優勢,還是科教資源稟賦,還是海云庵間吼出的四方腔和一串串糖球這些市井生活? ????一些內生性的動力已經在這方熱土的商業、旅游業等領域展露崢嶸:比如從一條不寬敞的人民路如何引入“超市航母”;在“缺乏財政支持,大量傳統企業需要遷出”的情況下將舊城改造扎實推進,并賦予區域多元內涵的濱海新貌;試圖創新一個功能齊備的產業園區的業態范式;以及重新定義四方“外向”性格的主城使命。 ????這些可能還不夠,對這座如此渴望崛起的區域而言。要成為自我定位的“濱海新區,創新四方”,四方還需要展現更強勢的向心力,需要更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歸屬感。 ????(一) ????舊城改造、老企業搬遷、打造最優性價比投資環境、推出“九大產業園區”、政府功能轉型升級……一連串看似不相及的事情,如果魚貫而出,以某種姿態接踵而至,就會令人別有一番聯想。 ????而這一系列謀劃與舉措,則像是一張白紙好作畫。卻不經意間把一個區域深藏于胸的抱負與愿景凸顯出來,躍然紙上。“隨著城市發展布局的展開,四方區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拐點上”。作為四方區區長,李奉利的言語間總是流露出一份深沉和堅定。 ????從某種程度上,李奉利更愿意把充滿著硬氣的“轉型使命”放到整個“大青島”的建設中去考量。 ????“隨著青島城市發展重心的逐步北移和橋隧時代的到來,四方區作為青島市核心主城區的戰略地位和區位優勢日益凸顯,這對于前十一個五年計劃一直堅持‘工業立區’的四方來說,無疑是挑戰也是機遇。所以轉型對我們來說,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不得不做出的抉擇。” ????對于老工業區而言,這種轉型最難的就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過渡期間的陣痛。李奉利向記者細數了當年四方引以為傲的“工業基因”:青島9家棉紡廠四方區占了5家、青島第一個熱電廠、青島第一家化工廠、四方機車廠等等,而如今這些四方曾經的支柱型產業,已經、正在或即將納入搬遷的行列。“原來的城區功能呈現機械性的衰減,新的產業在短期內難以形成,財政進項越來越少,而公共財政需要支出越來越多,這是四方目前必須要歷經的一道坎。” ????李奉利說,其實四方有著5.83公里長的海岸線,四方也是一個山、海、城渾然一體的城區,但在全國大辦工業的時代,使得四方人有海卻不能親海。如今,一個濱海新城的大夢正在綿延的海岸線和交錯貫通的山、海、城間覺醒。海上聞聲,誰人為她的初醒驚動,而再起舞? ????在四方區“十二五”規劃綱要中,記者看到了這樣的藍圖描繪:堅持文化引領、創新支撐,重點完成產業園區建設、城區開發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文化強區建設、創新體系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六大任務,全面推進“三大戰略轉型”,即由工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向以服務業為主的高端產業結構轉型,由工業生產型功能區向綜合服務型功能區轉型,由環境質量相對較差、發展活力相對不足的老工業區向宜商宜居宜創業的現代化新城區轉型,努力塑造“濱海新區、創新四方”的城區新形象。 ????“以前我們從這里去青島的市中心,以后這里就是青島的新都心。”自尊源于自愛,感情發于認同,溫情始于懷念。李奉利從骨子里透露出的,就是要與這座城相匹配的進取態度。 ????“只有了解過去才能預知未來,如果連過去都不了解就做規劃,那叫拷貝某些案例。有時候我們稱作學習別人的先進理念,但那不是這個城市自己與生俱來的,是‘貼’上去的東西。我的看法是,我們自身技術力量不夠的時候可以借助外腦,但是一定要認可這個地方,要對它有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把理想和實際緊密結合,創造出共贏的結果。” ????(二) ????通常而言,空間戰略是決定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制高點。在記者看來,目前四方區所敲定的“組團發展、兩翼帶動、軸線集聚、園區支撐”的空間戰略以及招商引資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不可破壞城市的生態環境,不可損壞區域的人文價值。 ????實際上,這也正是四方能否“長袖善舞”的驅動力之所在。四方在向這些城市決策者們提供一種新的可研究樣本:產業體系如何定位,生產要素條件和生態條件怎樣結合?工業化與城市化如何同行? ????先規劃,后造城,四方區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分析各個功能區的優勢所在,提供資源整合的路徑,四方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轉變。”李奉利說,在與多方調研、佐證的基礎上,他們發現四方區具備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比如這里擁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材料研究及建筑設計的文教資源,集中了以南車四方、北車四方研究所為領軍的企業研究機構群,聚集了一批像海爾、紡機、泰能等制造企業和能源企業群,甚至還是青島眾多文化基因的發源地。 ????“無論是縱向產業鏈上的互補還是橫向同業競爭上相互啟發,組團發展都可以達到一定的規模效應。近半年以來,主動與四方對接的企業數不勝數。他們更多的也是看好四方的潛力資源。對于政府而言,是城市建設的推動者、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市場的管理者,我們就必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就像支帳篷一樣,為企業搭起幾個最優的、可預計的骨干平臺。這樣才能讓企業愿意走入期間,了解你的意圖。如果他們能夠認知和理解,并且愿意與四方同心同行,那么這里就會發生奇跡。” ????按照李奉利的“濱海新區”模式,這里最終要打造出“人才的高地、投資的洼地”。而他始終認為,四方是個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地方,區域價值很大,但一直沒有很好的兌現。一方面我們有豐富的歷史文脈,但因為我們的旅游開發沒有跟上,尤其是高端文化產業沒有跟上。而在未來,就四方的區位優勢來看,如果能夠把西部“歡樂濱海城”、“環灣生態走廊”以及東部的“新都心”的特色功能區做好,那么,四方的城區價值就一定是爆炸式的提升。 ????“四方要發展,就需要‘加法’和‘減法’同時做,增加的是占用資源少、投入產出比高、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端產業,或者能解決就業的知識密集型都市工業,淘汰的是占用資源多、污染大、能耗高的夕陽產業。特別是在企業外遷過程中,一定要有遷有留,低端的生產環節遷往郊外,我們常說的‘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設計和營銷總部要想方設法留下。只有把產業結構改變了,人口結構才會發生改變,最終使消費結構改變帶動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重新釋放能量。” ????事實上,“濱海新區”發展模式自誕生起,即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來自各個領域的“貨幣資本”迅速被四方的“園區經濟”所吸引。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累計實際利用內資10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97億美元,引進建成過億元內資項目20個、過千萬美元外資項目9個。二三產比例由2005年的60.2:39.8調整為42:58。 ????(三) ????舊城改造是四方區的建設重點,而園區建設則是重中之重。 ????“建區60年,四方已歷經幾度總體規劃,其間自身定位亦經歷過輾轉反側的階段。我們提出要發展‘園區經濟’,也是基于對四方大量文化遺存和資源儲備的考慮。” ????例如“中國橡膠谷”的誕生就是發展產業園區這一路徑下的典型樣本。李奉利告訴記者,“依托青島科技大學的學科優勢,以及國家輪胎工藝與控制工程技術實力,目前橡膠谷具備了科研教育、創業孵化、文化博覽、會展商務、信息平臺、中介融通六大功能。入駐企業彼此之間為上下游、供需方關系,相融共生,資源共享,形成了一個貿易、技術、人才、信息、文化、服務高度聚集的橡膠行業生態圈。” ????另外依托四方機車廠遺留的老建筑、老設備和深厚工業文化而成的工業設計產業園,進駐企業則超過30家。“園區支撐下的招商引資,確實為四方經濟結構的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李奉利看來,四方區所作出的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理應受到市場的尊重和關注。“從這些入駐企業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特質。”這場因園區而興的招商熱潮,對于四方這片渴望崛起的特殊意義:它不僅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更是四方重新走向“四方”的開端。 ????“四方具備的優勢可能是別的區域所不具備的,說是浴火重生也好,華麗的轉身也罷,四方的確已經不同于以往。我想,在‘擁灣時代’中,四方即便不是最好的海景,也會成為比較好的灣景。”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5月,四方區完成全口徑稅收收入190200萬元,同比增長43.7%;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8928萬元,同比增長59.98%,增幅列市內四區第一;完成區級財政收入44211萬元,同比增長55.14%,增幅列市內四區第一。區級稅收收入完成41717萬元,占區級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96.03%,高于市內四區平均比重9.25個百分點。 ????后記: ????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正如火如荼,關于城市發展模式的反思正熱議如潮,可原則是什么?而具體到城市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什么才是背后的規律? ????與李奉利區長的訪問中,拋卻宏觀的戰略構想及歷史發展重任的講述,真正讓記者感動的,則在于他一直在強調的“人情味”。真正拿老百姓的事情當自己的事辦的政府,應該贏得擁護和支持;真正愿意與企業同心同行的政府,則一定可以創造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