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盤江,云南曲靖的母親河,一條流淌著黑色水流的溝渠從云南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陸良化工”)順著山坡蜿蜒至此。 溝渠外側及稻田里,白色粉狀物質和刺鼻的氣味沖擊著常人的感官。 這是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曝光數日后,記者在現場的所見所聞。 假若近期5000余噸鉻渣被非法傾倒一事未遭曝光,這樣的劇毒工業廢料還會繼續摧殘當地多久? 眼下,除了拷問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力外, 神秘的癌癥 兩個多月前,與陸良化工簽訂協議的兩名承運人先后共將5000余噸劇毒鉻渣非法傾倒在曲靖市麒麟區農村的路邊和山坡上。目前,事件造成傾倒地附近農村77頭牲畜死亡,對農田的污染狀況還需進一步評估。而在該化工企業,仍有大量鉻渣堆存在南盤江邊。 劇毒工業廢料鉻渣富含對人體危害最大的8種化學物質之一六價鉻,毒性超強,且水溶性好,一旦受雨水沖刷,污水流淌至河中,必然嚴重污染水體。在我國,含鉻廢物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目前,水利部、環保部對鉻污染事件進行調查,曲靖市也要求紀檢監察部門及時查清有關監管部門是否存在失職瀆職行為,司法機關對有關工作提前介入。 如果從1989年陸良化工開始生產算起,鉻渣已在南盤江邊堆放了22年。 其間,當地居民不斷反映水源污染、牛羊死亡、癌癥高發等。 新華社報道稱,面對上訪群眾,當地環保部門領導甚至勸說“賠了錢了,就不要追究了”。 興隆村緊鄰化工廠廠址,占地約35平方公里,共3563人。村民們稱,最近幾年罹患癌癥的村民有30多人,他們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就在于化工廠的污染。興隆村因此被媒體稱為“癌癥村”。 不過,陸良縣疾控中心否認了這一說法。 該中心副主任錢鑫對本報記者表示,從2002年到2010年,全村經縣級以上醫院診斷為惡性腫瘤疾病的病例為14人,其中11人已經死亡。經統計學分析,該村死亡情況與全縣其他鄉鎮死亡情況無明顯性差異。 黑色的GDP 當地化工企業和村民癌癥發生率有無聯系,暫時無法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近幾年來,周邊農作物和牲畜的死亡時有發生。 新村(興隆村2社)村民王樓先告訴本報記者,2008年當地480多畝水稻秧苗因用南盤江水灌溉導致死亡絕收。 “2008年以前我每年要賣掉3噸稻谷,而2008年我還要買350公斤稻谷渡過難關。”王樓先說。 他還向本報記者出示了當年稻田受損以及化工廠排放污水的照片,其中顯示,位于南盤江畔的排污口排出黃色和黑色的液體,而秧苗根部呈黑色狀。 他表示,自己曾與一些村民到各級政府上訪,最終得到的補償約為100萬元,其中新村得到30多萬元。 興隆村村支書陶自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陸良化工和當地另一家神洪化工廠與興隆村簽訂過補償協議,2010年到2015年,每年補償15萬元左右。此前也簽訂過一份2003年到2009年的補償協議。 陸良化工總經理湯再楊告訴本報,這筆款項是為了和附近村民搞好關系。 對于村民們要求賠償的請求,陸良縣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王宏華對本報記者表示,根據國家環境糾紛調解法律法規,環保部門只有調解權,讓村民自行與企業協商,或由環保部門出面協調,協調不成可走司法程序。而協商達成的叫補償,通過司法程序達成的才叫賠償,賠償需要證據確實。 企業生產照舊。 王樓先將本報記者帶到了位于當地的一處提灌站,此處距離陸良化工廠的鉻渣堆不足500米,而再往上游500米左右就是和平化工廠的排污口。 本報記者在現場也看到,一條水泥砌成的溝渠從和平化工廠順著山坡蜿蜒到南盤江。溝渠里是黑色的水流,溝渠外側以及稻田里是滲透和沉淀的白色粉狀物質,這一片散發著刺鼻的氣味。 王樓先介紹說,如果化工廠正常生產,就會向溝里排出黃色的液體,那就是鉻渣。 陸良化工是亞洲規模居前的維生素K3和鉻鹽生產企業。 陸良縣工業與經濟局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介紹,全縣2010年工業總產值為100.27億元,西橋工業區的幾家企業就占全縣工業產值超過三成,主要是陸良化工、銀河紙業、新鎣峰和遠東水泥廠幾家企業。其中陸良化工廠每年繳稅2000多萬元,全縣地方財政一年預算收入不到4億元。 對此,新華社評論稱,在當地一些干部心里,環境安全、群眾生命健康就得給GDP讓路,“在整個鉻污染事件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無視法律、置群眾生命于不顧的企業,更有在監管上嚴重瀆職的某些政府職能部門。冷漠、麻木,熟視無睹,對于廣大百姓而言,行政不作為的影響遠遠猛于鉻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