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折合價: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據了解,為了吸引購房者眼球,許多開發商還推出新名詞和新花樣,以此來博得點擊率和關注度。 家住市南區的市民趙偉日前接到一個促銷短信,推銷虎山附近的某別墅區,“折合價”才7000元。這個報價讓早就想二次置業的趙先生怦然心動。可等他打電話進一步咨詢樓盤情況時,工作人員卻告訴他說,該樓盤的起價最低也要在16000元,均價應該在19000元到200 “折合價只是開發商促銷的幌子而已。”趙先生對“大忽悠”式的促銷行為才十分氣憤。 根據趙先生提供的電話,記者打電話詢問“折合價”的由來,一位售樓小姐向記者耐心地解釋說,“折合價是指將房屋地上面積、地下室面積、車庫和前后院花園綜合起來計算出的價格,并不是真正的銷售價格。”記者粗略一算,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按這個折合價重新估算的話,至少要折合成500平方米的房子。“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折合價不是蒙人是什么?” 度“寒冬”開發商應拿出降價誠意 迫于宏觀政策壓力和回收資金壓力,年底樓盤優惠活動接踵而至。記者了解到,不少開發商確實是在真正讓利給購房者,比如,一些樓盤推出了送車庫、送裝修基金、送物業費、送電器等優惠活動,盡管房產總價沒有真正降低,盡管相對動輒百萬元的房價來說,“送優惠活動”并不怎么“解渴”,但無論如何,購房者確實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并不是所有開發商都有讓利誠意,其中確實有一些想要混水摸魚,爭搶客源。年底有些購買者蠢蠢欲動,但一定要睜大眼睛看清楚,誰在真正讓利,誰是用噱頭蒙人。”一位島城資深房產專家告訴記者。 很多業界專家認為,對多數樓盤而言,在限價、限購、限貸等政策“緊箍咒”下,不僅目前重現當年熱銷場面有難度,未來更是前途莫測。“資金流并不順暢、地段不出眾、周邊競爭者多,產品又同質化的樓盤,如果在促銷中扮演 ‘假摔’角色,恐怕不是明智之舉。”這位專家說。 事實上,真正打動購房者最終掏腰包的,不是降價的噱頭,而是實實在在的讓利幅度。采訪中,許多市民認為,如果只是拿幾套特價房做“魚餌”,或者只是提出不靠譜的低起價,或者干脆就是搞一些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新計價法”,以賺取眼球,只能讓購房者因為聽慣“狼來了”,而產生對降價噱頭的反感和抵抗。屆時,最終品嘗苦果的還是開發商本人。想要度過樓市“寒冬”,開發商應該拿出真正的降價誠意來。(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