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咖啡館的燈光明暗交錯,打出一片奇異的影子。經過半小時的等待,張先生姍姍來遲。“不好意思,去趕了場商場特賣會。 ”他對記者解釋。 ????張先生,外資汽配公司售后主管。 70后的他平時從不參與“血拼”這種熱鬧。 “還不是為了稍減回家 ‘人情禮’的成本嗎? ”打開幾個環保袋,塞滿衣服、鞋帽和一些小家電。 ????明天他就要拎著價值7000元的大包小包踏上歸鄉路,按照折前價計算,禮品支出至少要多3000元。 “年終獎1萬,‘過節費’3萬元”是他入不敷出的真實寫照。 ????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對北上廣等六大城市人群過年回家的調查顯示,近7成受訪者“為春節回家而煩惱”。記者調查發現,觀念差異令不同年齡層選擇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60后 返鄉成本最高 ????感言:老家比較熟的親戚小孩有15個,每人給800元,就是12000元 ????李先生是一家紙媒資深記者,憑著敏銳的投資嗅覺和圈內打拼,事業已積累了不小成績。作為家庭觀念相當濃重的60后代表,盡管早已在上海成家扎根,回鄉過年仍是其唯一選擇。 ????不過,曬起“過節費”的賬單,李先生充滿“回不起家”的無奈。 “光是交通費就是好幾千元,一家人飛機回去,到省城的路費是3600元,轉車回鄉下的車費要600元。”李先生的家鄉所在地距離上海不到1000公里,交通費的支出還不算最大,“我能找到最便宜的機票是9折,但起飛時間很尷尬,最后只能買全價票。 ” ????“過年費”的大頭還是各種“人情禮”。僅是帶回家鄉的禮物,就得5000元。 “父母年邁多病,母親去年還做了癌癥手術,孝敬父母的錢是1.5萬元。 ”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兄弟姐妹三人,每家各有一個子女,也就是3個“小輩”。“每個孩子給1000元壓歲錢,共3000元,另外還有父母輩分的親戚,包括姑舅叔姨的往來大概要4000元左右。 ”李先生說,他回家鄉過年的成本接近4萬元。 ????在公務員朱女士看來,李先生的“小輩”不多,“人情”支出還算少。 “平時父母和許多親戚往來都很頻繁,我又是‘新上海人’,回家總要掙個面子嘛,我算了算,老家比較熟的親戚小孩就有15個,每個人給800元,就是12000元。 ”記者注意到,盡管60后返鄉族大多相對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因為童年就有關于過年的美好記憶,傳統觀念又比較重,再加上父母年事已高,直系和旁系的小輩最多,返鄉成本也是最高的。 ????對于某建筑公司老總瞿先生來說,還沒有回到老家,他的“人情禮”就已耗資甚巨。去年12月底,他陸續宴請一些客戶,在飯桌上談定收回應收賬款的事情,好給員工發工資,這筆開銷已經好幾萬,“到了1月,主要是為了順利接下新單,我又挨家挨戶拜訪客戶,送補品、送名酒少不了。 ” ????雖然 “人情禮”還起來不輕松,但離鄉十幾年的瞿先生還是堅持回家過年。 “親戚都知道我在上海過得不錯,過年正是回報他們的機會,現在很多人都在淡化過年觀念,在我記憶里,過年還是要掛燈籠、寫紅聯、準備利是包,回家過年就是找回這種感覺。” ????70后 對物價最敏感 ????感言:兩張動車票要1000元,但自駕油費加上過路費,再扣除同鄉給的拼車費,可省一半錢 ????與60后返鄉族相比,不少70后也沿襲了春節重要的傳統觀念,過一個體體面面的大年同樣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缺少60后相對扎實的經濟基礎,孩子又都還離“出道”甚遠的70后,明顯對物價更敏感,只能為省錢使出渾身解數。 ????年貨、煙酒、各式禮物……昨天下午,將汽車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后,許女士才安心地合上車蓋。與往年坐火車回家不同,今年她將提前和丈夫自駕回家,順路還捎帶了幾個同鄉,算是拼車,“我們算過賬,兩張動車票加在一起要1000元,自駕油費加上過路費,再扣除同鄉給我們的拼車費,可以省掉一半。 ” ????在許女士曬出的賬單里,孝敬退休父母的錢和親戚間的人情往來同樣不能少。 “還沒讀書的兒子一直是父母在老家帶著,我準備了1萬元的大紅包,小孩子的壓歲錢行情也是年年高,200元以下拿不出手了。 ” ????和60后不同的是,許女士的賬單中還包含置辦新行頭的費用。為了走親訪友時更容光煥發,她選擇燙頭發美容美甲全套消費,花費1000元左右。去商場給家人買新衣服時,她和許多70后一樣,秉持“非打折不買”的原則。 ????精打細算后,許女士將過年費控制在2萬元左右,她和丈夫的年終獎加起來勉強可以承受。她坦言,為了省錢,他們爭取雙方父母的理解,每年輪流,一年只去一方的老家過年,另一邊則是電話拜年,不用送紅包和禮物。“曾有一年假期較長,我們也嘗試過兩頭跑,先不說舟車勞頓,各種開銷也實在是吃不消。 ” ????據記者了解,70后返鄉族大多上有退休的父母,下有尚未成年的小孩,經濟壓力相對最大。但從精神上溯源,出生于物質還較貧乏年代的他們,家庭觀念很重,所以大多只能使出渾身解數盡量減少過年開支。 ????“70后算是夾縫中求生存的一代人,經歷過層次分明的社會變遷,本質上特別追求安全感,可安全感包括經濟上的充實,也包括精神上有所寄托,回鄉過年就要平衡這兩種安全感,想著怎么把錢花在刀刃上,就是一種努力。 ”作為高校中文系副教授,1977年出生的徐老師對記者這樣說。 ????80后 態度最瀟灑 ????感言:如果春節回家就是找壓力,還不如窩在上海抱團取暖 ????自稱“糯米香”的小楚是85后,現在是法國一家廚具公司的人事部職員,今年是畢業后的第三個新年。她的一句話道出許多80后心聲:如果春節回家就是找壓力,還不如窩在上海抱團取暖。事實上,她已經集結不少朋友,打算在上海過一個無憂無慮、舒舒坦坦的快樂年。 “之前公司發了5000元年終獎,我給爸媽寄了2000元,盡一份心,給姐姐的小孩買了一件羽絨服,其他的親戚就顧不上了。 ” ????小邱今年7月剛組建家庭,上個月發現家里馬上就要增加一個“小龍人”,即將初為人父的小邱每個月還有6000元還貸壓力,占到夫妻月收入總和的60%以上。 “來年還要拼命賺奶粉錢,過年就化繁為簡吧,雙方父母也都理解。”在他看來,想要與家人團聚不一定非得湊過年這個熱鬧。 ????不少受訪80后都表示,過年就是一次家庭成員的大聯歡,不應被賦予任何攀比的色彩。更有不少人提到自己以往的返鄉經歷時,強調“壓力過大”,由此“恐歸族”悄然壯大。即使是返鄉的80后,“禮輕情重”備受推崇。 “不光是省錢,這也是一個觀念問題,過年是過給別人看的還是為自己過的?送禮固然代表誠意,但完全不必要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打腫臉充胖子。 ”工齡5年,在張江園區一家保險公司做IT服務的涂先生對記者說。(記者 勞佳迪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