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缺工、搶人,成了節后小企業開工后的第一件大事。一邊是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一邊是企業“等米下鍋”般的缺人,阻塞雇傭渠道的癥結究竟在哪?企業主和勞動力眼中的 “用工荒”分別又該如何解讀? ????雇方:簡單措施難解“人荒” ????比起大型民企,小企業是人荒的“重災區”。在企業看來,薪酬低、沒保障、勞動強度大并不是導致用工荒的絕對原因,而轉型升級也解決不了員工結構的根本問題。 ????嶗山區一家100多人的小型私企提供了典型案例:這是一家無線產品生產廠家,管理層、翻譯、會計都是家族成員,普通員工缺口20人。老板李先生簡單算一筆賬:“公司每月銷售700萬,毛利10%左右,每月發工資接近30萬,也就是說企業毛利的40%用于發工資,已經達到發達國家工廠的盈利和工資比例。我們廠就是最沒技術含量的工人月工資都2000元以上了,企業并沒有克扣職工。”另一方面,越是小規模企業在勞動合同上越不敢疏忽。“我們一直嚴格按照國家 《勞動法》、《合同法》辦事, 社保齊全,加班按1.5倍、節假日3倍支付加班費。因為如果不這樣執行,被員工告上一狀,就得惹上麻煩。” ????五金機電行業在用工荒中受創嚴重。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短缺直接造成很多企業減產。不少小企業通過老員工介紹新員工給予獎勵、與高校合作、通過中介機構勞務派遣等措施招攬普工。大型民企地恩地集團也同樣面對缺普工難題。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說人力結構的轉變要求五金機電企業必須著手升級轉型,但再大的企業也需要低技術含量的工種。“零部件靠機器生產,但最后必須要大量的手工組裝、打包,而往往這類工人最不好招,招來也不穩定。” ????傭方:提薪難抵生活壓力 ????隨著工資水平的不斷提高,廉價勞動力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一些企業為了留住員工而提高薪資、人性化管理,但對工人來說,相較于城市生活成本的上漲,提升的薪資仍是杯水車薪。 ????33歲的曹縣人謝志勇曾為自己打工的電子配件廠介紹了兩個老鄉,這兩個85后男孩對企業待遇要求很高,自我權益保障意識也更強。謝志勇說,現在的打工者意識起了變化,他們對社會期許很高,但對自己認識不足,體力活不愿意干,技術活不愿學,2000元的工資對他們沒有吸引力。 ????求職者對此卻有著自己的理解。技校畢業的焊工小馬薪酬底線是2500元,如果低于2000元,企業必須包住宿。“租房成本太高,與兩個同伴合租每人每月也要600元。如果租的地方遠了,還要付出交通成本,一個月100元是起碼的。另外還有吃飯,以前在學校時每個月300元能搞定,現在沒有500元下不來。” ????還有一部分求職者考慮的不僅僅是經濟因素。一位在勞動力市場應聘飯店服務員的農民工說,他希望企業能給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干一輩子也還是服務員。” ????人力資源機構:正視就業吸引力 ????青島民安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近年來一直為中小企業代理招工和人事管理。從該公司統計來看,2012年缺工嚴重的崗位集中在焊工、鉚工、鉗工、車工等技術工種,也大量需求無工作經驗的普通工人及服務人員,目前僅民安服務的企業缺工總量就達5000人以上。從薪酬來看,制造業工資達到2000-3000元,技術工種達到4000-5000元,餐飲等服務行業1800-2200元。 ????總經理宋守紱認為,缺工的主要癥結是外省沿海城市工資遠高于青島,省內其他地市工資水平也逐漸與青島持平甚至超過青島,而全國性的缺工現象使打工者選擇余地增多,甚至曾經落后的勞動力輸出地也因經濟發展吸引著民工本地就業。這也透視出青島企業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吸引力正逐步下降。 ????宋守紱建議,出現這樣的結構性矛盾需要企業、求職者、政府、社會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企業要提高工資待遇,加快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求職者要提高自身技能,轉變就業觀念,本著理性務實的態度找工作;政府要繼續出臺扶持政策,安置就業困難群體,加大對求職者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重要的是,面對就業吸引力的下降,用工市場不能僅靠提高最低工資來化解,而應重視工人的高層次訴求。(記者 王瑜) |
上一篇:2跨4環3縱4橫構建青島交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