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東和廣西聯手合力推介長征紅色旅游 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長征路線要申遺了!
2011年12月16日,四川社科院向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云南、甘肅、陜西、河南、湖北、重慶、寧夏、新疆的社科院發出倡議,“共同參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申遺、建館、扶貧”。
據倡議書透露,相關工作包括: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申報中國文化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文化館、實施長征路線扶貧戰略等三項工程。
2012年2月4日,四川社科院官網刊登消息稱將積極推進此項工作的實施。
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頭條刊登消息稱:該申遺倡議已經得到了14個省、市、區有關單位的積極反響。
一時間,人們紛紛猜測:長征申遺背后的“紅”利幾何?最大的困難在哪里?困難是否在于意識形態方面?
如何盤活長征文化資源?
有學者預計,到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年出行人數將突破8億人次,年均增長15%,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比重提高到1/4;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如果長征申遺成功,就不止2000億元收入了。
關鍵詞扶貧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申遺、建館、扶貧工作推進辦公室,設在四川社科院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內,由所長楊先農研究員兼辦公室主任。楊先農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以開展 “長征路線”申報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活動為契機,把轉變文化發展方式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盤活“長征路線”這個世界聞名的線性文化資源。
同時,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基層傾斜,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大力實施諸如“國際長征文化館”等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要把消除物質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弘揚長征精神、長征文化的題中之意,創造消除“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雙消除模式”。
關鍵詞旅游
知名文化旅游學者裴鈺對羊城晚報記者說,申遺是“紅色旅游”的深度開發,是紅色旅游創新發展的里程碑事件。裴鈺認為,申遺只是一個項目,總體思想是把紅色旅游景區打造成“未來的世界遺產”,也就是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建設紅色旅游景區、紀念館、故居等,把它們打造成未來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發展紅色旅游的總體方略,這在2005年就開始實施了。
“我們現在的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旅游區,硬件非常好、接待條件很好。在這個總體方略的指引下,長征申遺便應運而生,這個申遺覆蓋省市多,利益共沾,促進多方發展。”
關鍵詞投資
裴鈺說,長征路線貫穿中西部,第一、二產業較為落后,旅游服務業發展處于“財政弱、引資難、項目少”的尷尬境地。紅色旅游是高端的主題旅游,是以政務培訓和接待為主的新型優勢業態,是政府投資的重點,而申遺成功,將大大刺激政府投資。長征申遺成功,產業增量是非常寬廣的。
裴鈺算了一筆賬:2005年至2010年,“十一五”期間,國家共安排紅色旅游專項建設資金約80億元。至2010年,紅色旅游全年接待游客4.3億人次,占國內旅游人數的20%,年綜合收入達到了1302億元。預計到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年出行人數突破8億人次,年均增長15%,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比重提高到1/4;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0%;累計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00萬人。
“如果‘十二五’期間,長征申遺成功,這個2000億元收入的評估就少了。”裴鈺提醒說,凡事都先想到經濟收益沒什么不好。不過,世界遺產首先是保護的認定,其次才有收益。要把保護認定做好了,這是前提。
選票不在中國人手里
“長征是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達到普遍性,是最大的挑戰。
裴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長征申遺最大難度是價值觀的普遍化。”裴鈺說,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常有以下六個條件:1,必須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2,可以表達人類觀念的一個轉變;3,能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傳統,提供見證;4,是人類歷史某個階段的代表性建筑;5,是人類傳統寄居地的杰出范例;6,與有特殊意義的世界或者現行的某種傳統、思想或者文學藝術有直接關系。這個條件很特殊,前五項標準只需滿足其中的一項即可,但第六項需要滿足前五項中的一項,然后第六項作為一個補充項可以列進去。以上很奪目的就是“杰出普遍性價值”。杰出是個性,具體的遺產項目要達到六個條件的“杰出”;“普遍性”是這種“杰出”需要人類普遍認可。
“長征是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達到‘普遍性’,是最大的挑戰。”裴鈺對記者說。
裴鈺說,他一再強調“普遍性”問題。長征如果是國內遺產認定,沒問題,保準過;難度在世界遺產認定,選票不掌握在我們手里。專業性是無疑的,需要理性務實對待。脫離世界遺產體系,或者改造規則,都是不現實的。
裴鈺說:“我認為,意識形態不是障礙,而是突出的特色,應該積極地進行價值構建。”
楊先農也告訴記者:“長征路線要成為世界遺產最主要的障礙是意識形態。”(記者 張演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