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小男孩買一元錢一盒的盒飯吃。
每天中午,她都會來給兩個孩子送飯。
一個小朋友獨自站在墻邊吃飯。 臺兒莊區澗頭集鎮高山后小學地段偏僻,學校總人數500多人,學校沒有食堂,有300多名學生要等著家長來送飯,炒土豆絲拌米飯就是大部分學生的午餐。 奶奶,把剩的油條帶來 23日中午11時55分,臺兒莊區澗頭集鎮高山后小學門口堵滿了送飯的學生家長。“孩 “孩子的母親幾年前就離家出走了,孩子的爸爸在外地打工。”談到孫子,趙福芝顯得非常無奈。她說,孫子叫楊宏偉,在讀二年級,今年正好6歲。正說話間,學校下課,聽話的楊宏偉急匆匆地跑到奶奶身邊。“奶奶,我昨晚讓你帶來的油條你帶來了嗎?”說著,楊宏偉伸出手開始翻找食物。“這幾根油條是我前幾天趕集的時候買的,剩下2根沒吃完,昨天晚上他就一直叮囑我,午飯時一定給他帶過來。”看著孫子滿足的樣子,趙福芝嘆了一口氣。 “每天放學的時候都會有很多學生在學校門口等著家人,最讓我難忘和心痛是,上一次我有點事來晚了,沒想到我們家孩子沿著路往回走,在路上餓得哇哇大哭,我的心當時就碎了。”說到動情處,來自演武莊的學生家長李正英眼眶發紅。 媽媽給我1塊錢買飯 中午12時9分,在一年級2班靠窗的位置,一個面黃肌瘦的小女孩獨自坐在座位上,手里端著一個盒飯,盒飯里有一些土豆絲和米飯,看上去幾乎沒有油花。小姑娘偶爾抬起頭看看正在吃飯的同學,用筷子夾幾個米粒塞到嘴里。“我媽媽很忙,平常沒時間來給我送午飯,早晨就塞給我1元錢,讓我買盒飯吃。”和記者聊天時,她瞪著大眼睛,顯得有些緊張。這時站在旁邊的政教處主任李麗告訴記者:“她叫王彩虹,每天中午吃飯她都是自己出去買一份盒飯回來吃,很少見到她媽媽過來。盒飯也很單一,經常是土豆絲拌米飯。” 三年級的一名男同學手里拿著煎餅,匆忙吃幾口,看樣子是太著急噎著了,于是匆匆跑到水龍頭,打開水龍頭喝了幾口涼水,喝完之后就和同學打鬧著跑開了。“有時候我就發現,有些學生水杯都沒有,基本喝不上熱水,吃飯的時候在外面一邊玩一邊吃,渴了就去水管喝涼水。” 有的學生則跑到校門口小賣部買飲料喝,這些飲料外包裝看上去非常舊,大部分飲料竟然沒有標注生產廠家和地址。 每天步行15里給孫子送飯 家住演武莊70多歲的李老太每天都要步行近15里路來給孫子送飯,她用保溫杯帶水,一半給孫子洗手,一半留給孫子喝。“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留給了我。平常家里太忙脫不開身,眼看著表知道快要放學了,就急匆匆地趕到學校給孩子送飯,孩子現在正在長身體,我們盡量給做點好點的伙食,但是最好的飯食基本上都是米湯加青菜。孩子在讀二年級,我也不能虧了孩子啊。”李老太無奈地說。 “中午孩子大體上吃點,其實根本就吃不好也吃不飽,我們家孩子每天下午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書包,找吃的。想想孩子真的是太可憐了,他也經常跟我說,有時候上課的時候都突然感覺餓得慌。”8歲的王浩然正在低頭吃煎餅和辣椒白菜,母親魏賢霞一邊愛憐的看著兒子,一邊讓孩子慢點吃,趕忙給端來一碗小米湯。 希望得到幫扶讓孩子們吃好點 “學校要是有個食堂就好了,那樣的話算是幫孩子家長圓了個心愿,我們都盼著呢。”三年級學生王雨的母親李正英告訴記者。采訪中,很多家長也盼望著有一天學校也有屬于自己的食堂。 “我們學校自2008年建校之后,就沒有規劃食堂,主要是資金不足。我們雖然多方籌集也未能如愿,現在我們也正在想辦法,等到有了學校食堂,孩子們就會慢慢好起來了。”談到未來,高山后小學的徐校長既無奈又充滿期待。 徐校長表示,由于高山后村面積相對較大,所以學校就建在這個位置,周圍的村子還包括演武莊、耿樓村等幾個村莊。“除高山后村外,離學校近的村莊少說有8里路,遠點的村莊就達到20多里路。每天中午放學之后大約有100多人需要回家吃飯,剩下的300多人都需要在學校吃,我們也在積極地同各種公益組織聯系,希望能夠得到相關的幫扶,讓這些孩子吃好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