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飲料成分標注不明引質疑 ??? ■ 專家提醒:營養價值關鍵看“茶多酚” ????本報訊 羅光佑 近年來,主打健康牌的茶飲料逐漸成為消費者寵愛的飲品。隨著近日氣溫不斷升高,茶飲料銷售也隨之升溫。各種茶飲料促銷活動層出不窮,有的送出旅游大獎,有的開瓶贏贈飲,競爭非常激烈。 ????據2011年發布的《中國茶飲料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茶飲料消費市場幾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已占飲料消費份額的20%以上。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即飲茶飲料主要包括綠茶、紅茶、茉莉花茶、普洱茶等諸多茶葉品種,但仔細查看這些茶飲料包裝上的成分表時,卻發現和茶有關的成分并不多,更多的則是食用香精、白砂糖和一些防腐的食用添加劑。一些茶飲料雖然在包裝上標注著“原茶”、“含有茶多酚”等字樣,但在成分表中卻也只能看到籠統寫著含茶葉、茶粉或者茶濃縮液。而且即便是標注不同茶品種類的,其茶葉的成分也主要是基于綠茶。 ????另外,在很多茶飲料的標簽上還可以看到“調味茶飲料”的字樣。只是和鋪天蓋地的關于“茶”的宣傳相比,“調味”二字卻總是被放在非常不起眼的位置。我們喝到的究竟是真正的茶的味道,還是被調出來的香精的味道呢? ????茶多酚、咖啡因應達一定含量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尹軍峰表示,有些號稱茶飲料的產品其實根本不含有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而真正的茶飲料應該是以茶葉提取液、濃縮液或者速溶茶為原料加工而成,其中應該含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等茶葉的有效成分。 ????2008年,我國出臺了茶飲料國家標準(GB/T21733-2008),其中涉及到原料、品名和成分含量的相關規定。在這個標準中,將茶飲料分為四大類: ????茶飲料,即茶湯。以茶葉的提取液或者濃縮液、茶粉為原料,應該保持原茶汁應有的風味,可添加少量食糖或甜味劑。 ????調味茶飲料。主要包括果汁茶飲料、果味茶飲料、奶茶飲料、奶味茶飲料、碳酸茶飲料等。 ????復(混)合茶飲料。即以茶葉為基礎添加其他植物成分制成的茶飲料。 ????茶濃縮汁。 ????標準中對于一些茶飲料的理化指標進行了規定,根據茶飲料類型不同,對于其中茶多酚、咖啡因應該達到一定的含量。標準要求,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其他茶的茶飲料里,茶多酚的含量須≥300mg/kg,其中對綠茶的規定最高,茶多酚含量須≥500mg/kg。對于調味茶飲料里所含的茶多酚含量要求,則相對低些,如對碳酸類茶飲料,僅要求茶多酚≥100mg/kg,否則只能稱之為“茶味飲料”。 ????對于果汁和果味茶飲料,標準規定果汁含量≥5.0%,奶茶蛋白質含量≥0.5%,并應在標簽上分別標識果汁含量和蛋白質含量,未達標者只能稱為“果味茶飲料”。 ????常見理化指標或甜蜜素超標 ????尹軍鋒表示,雖然目前國內一些大品牌產品多符合國家標準,但是一些小企業的產品抽檢合格率僅為46%左右。主要的問題是理化指標不達標,或者甜蜜素超標。茶多酚和咖啡因是茶飲料的特征性指標,有的茶飲料咖啡因含量小于3mg/L,而標準規定必須≥25mg/L;而茶多酚含量只有10mg/L,標準規定為≥150mg/L。因此,這樣的產品不能稱之為茶飲料。 ????甜蜜素是食品添加劑的一種,應該在國家相關規定范圍內使用,而有些企業甜蜜素添加量超標,而且在成分中沒有標注含有甜蜜素,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消費者在選擇茶飲料的時候,應該注意標簽內容,對于標注內容不全、成分不清的茶飲料應該避而遠之。 ????“添加茶多酚”屬不實商業宣傳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茶多酚主要來源于茶葉中,通過化學合成很難實現。因為茶多酚是茶葉里很多物質的統稱,而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哪些還沒有一個企業能夠一一列出,最多是添加茶多酚里的某些成分。所以添加茶多酚這樣的說法是不實的商業宣傳。 ????茶葉里的很多營養單純添加某些物質是沒法達到的,很多茶飲料中并不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茶核素、茶多糖、茶多酚等物質。如果不是普洱或者紅茶,不經過發酵是產生不了茶核素的,所以,通過添加某些茶葉成分而制成的所謂茶飲料遠遠達不到茶葉的營養價值。 ????該位人士還表示,出于成本考慮,確實有很多茶飲料并不是以茶葉作為原料生產的,而是通過添加茶葉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制成。很多添加的物質是化學合成的物質,也有少數的廠家所添加的成分是真正通過生物萃取出來的,但是生物萃取的成本非常高,可能添加物的價格就比產品價格要高出一倍。 ????添加化學物質,比如香精使茶飲料具有茶的風味,成本極低,口味也好,能滿足很大一部分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但這些添加物、香精和色素對人體沒有任何營養。另外,這些添加物管理是否嚴格,企業能否做到安全添加都是一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