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3日,甘肅岷縣,搶險救援工作仍在繼續,安置點下起大雪
5月17日,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的“頭七”,遇難者的墳頭前匍匐著痛不欲生的遺屬和親友。這一天,又有兩具遇難者的遺體在當地泥濘的廢墟與河道中被發現。
次日下午,岷縣方面再次通報了最新的傷亡情況:死亡人數從45人,變為47人;失蹤人數從14人,減少為12人。
冰冷的數據背后是殘酷的事實:失蹤者生還的希望已十分渺茫。
5月10日17時32分至18時15分,甘肅定西境內發生特大冰雹及強降雨,岷縣受災最重,18個鄉鎮35.8萬人受災。災后,岷縣政府始終慎用諸如“百年一遇”這樣的詞匯,但是,在多次場合的正式匯報中,他們依然承認:“這次災害降水強度之大、山洪來勢之猛、受災范圍之廣、災害損失之重,在我縣歷史罕見。”
當地縣委的一位干部解釋說,自己查了30年以來的災害記錄,沒有如此嚴重的記載。
“幸好災前已有預警和預防,才避免了更大的傷亡。”災難當頭,當地許多干部既心痛又糾結。事實上,當地發生過“躲過一劫”的生動故事:35歲的禾馱鄉哈地哈村村民包永平,在暴雨來臨前1個多小時,聽說汛情后便使勁地敲響銅鑼,扯著嗓子在村子里喊,最終全村928位村民在泥石流到來之前全部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但無論如何,“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還是給人們留下了沉重的話題——災后第三天,甘肅省召開全省防災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全省大反思。
災前24小時,岷縣剛剛簽訂“防汛責任狀”
“雖然降雨量不到70毫米,但是降雨時段太集中,在一個小時之內災難已經遍布全境。”岷縣縣委常委史學華這樣介紹。
在當地許多受災群眾的記憶里,山洪泥石流襲來時的慘狀遠超人們想象:碗口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拔起,更粗壯一點的大樹連樹皮都被山洪和泥石流扒凈,沖毀的房屋、家具和房椽擁堵在河道,抬高河床,洪水甚至在一個自然村沖出了一條2米多深的溝壑,洪水過后村莊一分為二……
每一次災難都給人們留下慘痛的記憶,但是每一次災害也必有先兆。
岷縣的先兆,從進入5月就已經開始——晝夜的溫差突然加大,雨水明顯多于往年。過完“五一”,岷縣縣委、縣政府就開始忙碌防汛的事。5月9日下午,縣政府一反常規將全縣鄉鎮的黨政領導和全縣抗旱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的負責人召集在一起開會。在往年,類似的會議大多安排在當年夏末。
縣政府在這次會議上做了兩件事:一是縣領導和各鄉鎮簽署責任書,二是部署重點區域的汛期檢查,疏通泄洪溝道。
但就在24小時后,“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還是讓岷縣遭遇重創。
“幸好岷縣已經建起了災害預警體系,才大大降低了人員傷亡的程度。”參與岷縣災情成因研判的一位專家曾發出如此感慨。
據了解,5月10日下午,岷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了暴雨預警,并通過縣、鄉、村、社四級防汛預警體系,發出了通知。遍布全縣的403名村級災害信息員通過鳴鑼喊話、挨家挨戶拍門通知的方式,通知群眾向高處撤離,才使本次傷亡大大減少。
這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既然已經簽署“防汛責任書”并啟動了防汛預警,岷縣難道真的逃不過這一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