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政企分開的體制性改革終于撕開一角。
記者從相關部委、鐵路建設系統及相關大型國有企業的高層等多個消息渠道證實,鐵道部正在謀劃成立三大集團,分別為投資、建設、運營集團公司。
三大集團公司成立后,鐵道部將相關業務板塊分別注入新公司,鐵路業務運行鐵道部不再插手,只負責行業監管和法規政策的制定。
上述人士稱,三大集團成立后將劃歸國資委,改革初步方案或將在10月前落定。
地方鐵路局或成三大集團分公司
從2003年至今,鐵路系統的改革方案曾出現過兩種方向。一種為按地域條塊切割,撤銷18個鐵路局,成立五大集團,各自運營,鐵道部負責行業監管和法規政策的制定;另一種方式則是成立國家鐵路集團,鐵路局變身集團的下屬公司。
這兩種方式更多偏向于運營,隨著“十二五”時期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開始發力,鐵道部負債急劇增長,這兩種改革模式都顯得顧此失彼。而按照投資、建設、運營成立三大集團公司,成為新的選擇。
據鐵路系統知情人士透露,三大集團的具體方案為,鐵路投資集團公司未來主要負責鐵路建設領域的融資和投資,鐵路建設集團主要負責鐵路項目的規劃、建設、施工等,鐵路運營集團則由鐵道部的運輸局剝離后成立,主要負責下屬運輸公司的各項運輸內容,及對全國運輸實行統一指揮。
地方鐵路局成立分公司的方式,一種政策取向是以省為單位設立分公司,取消目前的18個路局。另一個取向則是,目前的18個路局變身為三大集團的分公司,受集團垂直管轄。據了解,目前多數鐵路人士傾向于后者。
與此同時該人士還透露,政企分開之后,鐵道部今后將只負責投融資、建設、運營、安全政策法規的制定和行業的監管。
三大集團之間仍將密切合作
記者了解到,鐵道部已經開始對相關業務內容分離及剝離的各個環節進行核算、分析和研究,三大集團的籌備也已在計劃中。
鐵路系統知情人士稱,鐵路投資、建設、運營三大集團以公司治理結構來分析,雖然各自為政,但未來將息息相關:投資集團主要負責給建設集團真金白銀的輸血,將以股權結構置換與后者合作,而建設集團與運營集團也將以其他方式實現合作。
據鐵路建設系統的知情人士透露,未來的鐵路投資集團主要負責鐵路建設領域的融資和投資,可能是目前中國鐵路建設投資公司(下稱“中鐵投”)的改造重塑,將鐵路負責相關資金籌措的業務再注入。
中鐵投是由鐵道部全額出資設立的國家鐵路投資機構,前身為中鐵建設開發中心,1994年由鐵道部投資設立的面向全國部分合資鐵路和地方鐵路投資管理的企業,2004年改名,其核心業務之一是以鐵路線股權向社會融資。
今年以來,鐵道部已將多條主要線路的股權陸續轉交至中鐵投,有廣深港線、滬昆線等。
鐵路建設集團的成形,則可能是對現有兩大建設單位中國中鐵、中國鐵建,進行資源選拔后的整合,或者另外組建。該集團成立后,主要負責鐵路項目的規劃、建設、施工等。
而鐵路運營集團的設立,更多業內人士的觀點則是由目前鐵道部的運輸局剝離后,成立運輸集團,主要負責下屬運輸公司的各項運輸內容,及對全國運輸實行統一指揮。
資產債務如何管理尚未明確
據鐵道部財務審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鐵道部總資產為40084.14億元,總負債為24298.36萬億,負債率升至60.62%。
由于鐵道部負債率高升,現有高鐵盈利時間較遠,鐵道部自籌資金較少等因素,導致鐵道部融資成為一大困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鐵道部從銀行融資的渠道幾乎被冰封。
由于資金壓力,及鐵路建設過度超前,從2011年開始,鐵路的基礎建設資金由7000億急速下降為4690億,今年建設資金再度減少為4060億。
而從去年開始,鐵道部發債的壓力也急劇加大,甚至流標。在社會融資方面,由于鐵路體制的政企不分,多數社會資本不愿進入也無法進入。由此造成的資金困境,成為“十二五”時期鐵路建設持續發展的攔路虎。
據一位長期研究鐵路的法律人士介紹,目前政府部門債務的處置方式大約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中央財政兜底,鐵路屬于公共產品,鐵路建設投資所形成的債務,可以通過國務院發文實施行政剝離,最終鐵道部欠銀行的錢由國家財政分擔。
另一種方式則是商業化,將債務劃到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債務投資時產生的股權也將一并進入資產管理公司。“鐵道部發行債券與貸款后,都用作了鐵路建設的出資,活錢變成了固定資產,作為銀行來講,有資產就能抵押。”該人士表示。
早在2010年底,鐵道部就醞釀成立一家專門管理高鐵投資債務與股權的新公司,當時對于這家高鐵資產管理公司的定位很單一,將專門收納近幾年高鐵建設中,鐵道部的投資債務和股權,便于鐵道部對高鐵資產的管理。
但這一動議至今未見實質行動,而如果成立三大集團公司后,會否將鐵道部的部分資產和負債,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打包到鐵路投資集團里,目前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