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圖:于丹。
在中國作協公布的2012年擬發展會員的公示名單中,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位列其中。雖然公示時間已過,但對于此事的爭議依然在發酵。
眾多議論聲中,有對于丹與作協的直接質疑,甚至冷嘲熱諷;也有人解釋于丹事實上已出版了幾本作品,在寫作上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她加入作協算是“名正言順”。
于丹有沒有資格加入作協?她出版的圖書在文學性上該如何評價?從“電視學術明星”到“作家”,于丹的身份不斷“疊加”,與她長期受到的“熱捧”與爭議又有什么關聯?日前,深圳商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多位學者和文化評論人。
爭議集中在她的公共形象
記者留意到,公眾輿論對于丹加入作協的評論,主要有幾方面的觀點,比如,她究竟是不是作家?她在電視中的講述內容,以及她在書中的觀點究竟有沒有明顯錯漏之處,會不會對觀眾和讀者造成誤導?她在學術文化界的“躥紅”究竟正不正常?實際上,這些爭議近幾年也一直都伴隨著于丹。
于丹本人在回應加入作協的原因時說:“過去我出書后,涉及維權方面的事情,一般都是新聞出版總署在和我聯系,我就以為我是歸這個系統管。后來,有一次在做文化活動,正好見到中國作協的人,對方說"對啊,你應該加入作協的"。然后,我就給作協提供了材料。”
中國作家協會新聞發言人陳崎嶸則透露,于丹是作協會員提名推薦加入的,她的作品不好歸類,所以放在“其他”類里。
深圳市作協副主席南翔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實際上目前作協的會員大多數為業余作家,傳統意義上的專業作家已經越來越少了。“作協的會員往往包括了作家、詩人,還有資深文學編輯、大學文學專業的教授。如果于丹以文學教授的身份加入作協,估計也可行。”
知名詩人、學者葉匡政告訴記者,從于丹出版的圖書來看,她的作品多數為電視講座的底稿文本,可以歸入大散文范圍。“其實這并不是問題,因為現在對作家的類型已經沒有太明顯區分。”葉匡政認為,于丹加入作協所形成的爭議,實際上最終還是集中在對于她的公共形象的爭議。
“于丹一開始是在電視上講《論語》的,這在當時有一些新鮮感,她也因此而受到追捧。但后來隨著她在媒體曝光次數的增多,人們也留意到她常"投媒體所好",講出一些違背常識的觀點,以維持她在媒體與公眾視野中的影響力。”
是否造成誤導
屬學術評價層面
葉匡政認為,于丹和其他一些學者成為“電視學術明星”,實際上也屬于知識分子的“公共學術”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拉近學術與公眾距離,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一些知識分子的頻繁曝光,發表一些代表社會良知與責任的觀點,也受到人們的歡迎。“但于丹并非如此,她有時會拋出一些讓人反感的觀點,這不僅會使她受質疑,也會使公眾對知識分子的形象產生一種理解上的偏差。”
在南翔看來,于丹之所以會受到關注,也應該分兩面來看,比如,她起碼普及了古代經典作品。“至于她的觀點站不站得住腳,是否會造成誤導,那就是學術評價的層面了。”
實際上,于丹在解讀《論語》、《莊子》的過程中,確實產生一些很有爭議的觀點。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在最新一期《讀書》雜志上發表文章,談到孔子所稱的“小人”時,就特別提到了于丹將“小人”曲解為“小孩”。諸如此類批評,甚至對于丹的直接“炮轟”,在網絡上更是隨處可見。對此,葉匡政認為,于丹本身的專業領域是電視傳媒,這與她在“百家講壇”中“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術形象相互是“錯位”的。這也是于丹一直受質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她的關注沒必要太“熱鬧”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于丹最近頻繁在媒體中出現,包括上雜志封面,在知名網站上點評高考作文并向考生送祝福,在多座城市開講座等等。事實上,這一切伴隨著的是她最近出版的一本新書。
“知識分子的頻繁露面是沒問題的,關鍵是以什么樣的姿態出現。于丹的頻繁出現多數是為了推廣新書等商業目的,甚至講出一些違背知識分子形象的話。”葉匡政認為,這也是許多人發表大量批評于丹的觀點的原因。
南翔認為,從于丹點評高考作文來看,可以發現她“盯住了中學生市場”。“實際上她很聰明,從廣泛的電視觀眾,到龐大的中學生市場,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受眾。所以,我覺得即使是于丹看到對自己的批評或者熱議,她都會"偷著樂",因為她受到關注了。”南翔說,與幾年前于丹“大熱”時一樣,對于她的評論和關注都沒必要太“熱鬧”,不然就會走進所謂“電視學術明星”所設下的炒作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