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近些年,我國大學生創業人數不到畢業生總數的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的比例,這就說明目前中國大學生創業還缺乏相應的創業資金支持、相關的政策完善以及創業的氛圍營造等創業人培養機制。因此,促進青年創業不僅是對青年創業者的幫助,對于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鑒于此,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以“創新創業人才開發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人才發展論壇,前不久在
四方互動,全面實現創業人才培養
在此次論壇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主持論壇并對此前面向全國開展的論文征集與評選結果進行了決定公布。其中,易才集團創始人、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浩的論文《創新創業人才在地區培養機制探索與易才實踐》獲得此次評選的國家級一等獎,這是8名一等獎獲得者中唯一的一家非學術界的企業代表論文。
據李浩介紹,易才集團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將社會責任放在企業發展的首位,始終以踐行社會使命為己任,不斷在就業、創業促就業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在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通過長期的實踐,得出創新人才可本地化培養的結論。李浩在論文中提到:既然創新創業人才是完全能夠培養出來的,那么,只要通過借鑒、移植經驗,在中國建立創新創業人才的本地化培養機制和環境,也是十分有可能的。同時,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政府/媒體、學校、企業、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學校對于培養創新創業人格至關重要;政府/媒體、學校、企業可推動創新創業意識形成;而學校、企業則是創新創業能力培訓的真正土壤。如果能實現校、企、政、家四方互動,則實現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實現。
理論創新,鳳凰曲線推動創業管理
此外,對于創新人才培養,李浩認為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針對目前的本土化創業人才培養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與方法。首先,在理論研究上,易才集團于2010年與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總結并提煉出創業管理的“鳳凰曲線”。
為什么叫“鳳凰曲線”呢?李浩提到“鳳凰曲線”源于易才集團的創業經驗,由收入線與利潤線兩條核心的發展曲線組成,外觀形似鳳凰飛翔。每個創業企業的成長,既要經歷從誕生、學習飛翔到展翅騰空,又必須不斷創新求變,鳳凰涅槃,蛻變重生,最終成長為不死鳥,故而得名“鳳凰曲線”。
創新創業人才成長的“鳳凰曲線”
對于創業管理,“鳳凰曲線”主要分為“創業準備期”、“創業初期”、“高速成長期”及“規模成長期”四個時期。每個時期,創業者都會有不同的行為特征。比如在創業準備期,創業者需要觀察到客戶沒有得到滿足的商機,并且積極創新,推出新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客戶需求,同時積累人脈和資金,為創業做好準備。那么,在創業初期,創業者則必須通過組建團隊,來迅速加大與市場接觸的面積,通過更加廣泛的客戶驗證商機并適時調整,使商業模式能夠被不斷復制,與此同時,創業者還需要梳理資金、供應商、客戶、團隊等多個維度的指標,使得企業的商業模式得以基本確立。當創業初期順利過渡后,創業者就迎來了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他們要在高速成長期實現業務團隊的質量提升,并實現規模化、快速化擴張,尤其是資本運作和擴張戰略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唯有跨越了這一時期,創業者才能真正如飛機一樣實現升空。而最后一個時期,需要創業者完成從“打江山”到“管江山”的角色轉變,更加注重管理團隊的專業化,以及穩定的商業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創業型企業實現長線經營和長期盈利。除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外,李浩還將其與實踐進行了結合,主要體現在2011年發起的五年萬人創業項目——“易創計劃”。
擅于實踐,易創計劃扶持創業孵化
在以往的創業活動當中,易才集團發現:創業比賽有助于發現和識別種子創業人才,其中的培訓、溝通也對創業者和創業團隊成員有實際幫助和影響,但仍然缺乏一套全程的孵化機制來幫助他們實現夢想。于是,2011年,易才集團再次針對大學生創業推出了“易創計劃”。這項完善的系統化人才培養方案將歷時5年,致力于培訓培養10000名青年大學生創業人,打造1個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HR專業支持的公益平臺,舉辦易創培訓100次、每年舉行1次易創大賽、提供包含“創業企業體驗行、創業沙龍、創業企業HR服務、創業融資服務”等的助創服務,在超過100家創業提供上萬個實習與學習機會,并進行案例總結整理,豐富創業中心數據庫。
易創計劃體系
與其他創業人培養項目不同的是,“易創計劃”更加擅長培養機制的創新,整個“易創計劃”體系由“易創培訓”、“易創大賽”、“助創服務”三大模塊支撐。分別從人才識別、真實演練、提供動力等三個層面入手,伴隨著三大模塊的推進,還會有幫助就業、理論支持等側翼支撐。
同時,從易才集團的實際運營經驗來看,由于整個創業培訓計劃體系較之單一的比賽或者其他短期項目都較為完備,因此,對創業者的吸引力較強,創業者參與后,收獲和滿意度也較多。
經過易創計劃近一年的實踐,易才集團感受到,只要能夠建立一個比較健康、持續的創新創業培養機制,實現創新創業人才的本地化培養,完全是可行的。對此,李浩也提出幾點經驗供其他項目參考:第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時間,不可操之過急;第二,前端的創新創業人才甄選過程必不可少,需巧妙設計;第三,創新創業人格、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訓需要言傳身教,實現普及中抓重點;第四,創新創業是種能力,必須通過實戰、實訓提高;并且在創業的全程孵化期間,必須貫穿鳳凰曲線的創業準備期、創業初期、高速成長期及規模成長期,有始有終。
當然,鼓勵大學生創業,除了需要創業者自身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外,還需要政府、企業、學校乃至家庭在資金、人才、技術、裝備等方面給予創業者們以實實在在的幫助,更加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在創業理論上的不斷完善以及實踐上的不斷創新,只有“虛實”結合,才能有效地實現本地化創業人才的培養。就像易才集團創始人、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浩說的那樣:如果能實現校、企、政、家四方互動,則完全可以實現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