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規小作坊洗衣工作間的環境簡直不堪入目,但卻不愁沒有業務量。
不正規的小作坊 接的卻是些“大客人”
蘇浙匯莫泰:很可能是正規廠 家搞“分包”害了我們!
在這次對洗衣作坊的暗訪中,記者在那些“臟亂差”的洗衣工作間里,看到了一些在餐飲界、酒店圈里都大名鼎鼎的品牌的大批布草被送進來洗滌。
難道這些知名企業就是傳說中那些為了壓榨成本而“明知
小作坊有大客戶
連鎖酒店知名餐廳
都是洗衣作坊的常客
洗衣作坊的顧客都有誰?一位老板驕傲地告訴記者,“別看我們規模小,客戶還是很有名氣的,比如連鎖酒店的“莫泰”、餐飲業知名的“蘇浙匯”等等。另外,小一點的客戶,那些私人開的小旅館都是常客,養老院也委托我們洗過衣服。”
“這幾年浦東的賓館發展得特別快,浦東洗滌廠做不完的單子,我們也經常接過來做做,”另一位作坊老板對記者說,“不過,如果單子太小,你們就不要來找我了,因為我們提供車輛接送的服務,如果量少路遠,可能還賺不夠油錢。”
以為老板是在吹牛,記者在幾處洗衣作坊堆積如山的織物上細細尋找,結果發現,洗衣作坊老板所言非虛,除了床單被套上印著部分酒店的標記,記者還在一批餐巾上和工作服上找到了知名飯店“蘇浙匯”的標志。
老板還向記者透露,與洗衣作坊依托焦化廠生存一樣,不少大型洗浴場所為了使用低價的蒸汽和熱水,也會選擇建造在焦化廠附近,“他們一樣是我們的大客戶。”
在隨后的采訪中,幾位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向記者提出了以下忠告:“你去莫泰、如家這些快捷連鎖酒店住宿的時候,最好帶上自己的毛巾,他們的毛巾洗得再白,也別去使用。”
而在記者暗訪的被服洗滌廠里,廠老板只是告知:“我們的業務量挺大,如果我把客戶名字都說出來的話,你就會知道我們還是比較有實力的。”如老板所言,記者隨后在堆積如山的病號服上,發現了一些小型醫院的標志。
》一位洗衣廠老板的“自白”
順著良心就會逆著市場
順著市場往往逆著良心
洗衣廠老板陳嘉文(化名)最近接到了一通“業務聯系電話”,對方自稱某知名連鎖酒店的經理,要給陳老板的洗衣廠一筆大生意做。按常理,陳嘉文應該高興的,可是他卻實在興奮不起來,不僅不興奮,甚至有點發愁,更有些糾結——因為對方在電話里報的價實在太低:“一套布草3.5元。”
“布草是我們洗滌業的行話,指的是需要清洗的紡織品。”陳老板告訴記者,“所謂‘一套布草’是指賓館一個房間里所有常規需要清洗的織物,包括床上的被套、床單、枕套,浴室里的面巾、浴巾、腳巾……要洗這么多東西,3.5元是低到連本錢也賺回不來的出價。”
可是,陳嘉文仍對這筆業務戀戀不舍,因為他知道,如果按照正規的洗滌程序,他固然要收五塊錢一套才能回本,但是,三塊五有三塊五的做法,只要他能放下自己的良心。
“昧著良心干太容易了,”陳嘉文說,“一點技術含量也不需要。我只要偷工減料,每個三塊五里,我甚至能搞出幾毛錢的凈利。連鎖酒店業務量大,積少成多,效益一樣很可觀。”
更何況,許多連鎖酒店根本不會“下來”驗廠,“不看設備、不看人員、不看用料,不測織物上的化學品殘留,只要織物不被洗壞,‘看上去’干凈就是王道。”
“經濟型連鎖酒店業務量太大了,所以他們也特別強勢,”陳嘉文說,“打電話時他們只給個報價,你同意了,自己派車上他們酒店拉東西,你要不同意,他們二話不說掛電話,因為你不做,有的是人要搶著做。”
最后,經過再三的思想斗爭,陳嘉文還是沒有接下這筆生意,但根據他的了解,這家酒店仍然以三塊五的報價找到了服務商。“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找的是正規廠家還是小作坊,但結果其實都一樣,”陳嘉文說,“如果找的是小作坊,一定會按照不規范的那套程序去洗;如果找的是正規廠家,那么低的報價誰會去做虧本生意?肯定跟小作坊的那套手法大同小異。別的不說,只要把洗衣粉換成片堿,馬上能‘扭虧為盈’。”
所以,作為一個“還有點良心的生意人”,陳嘉文經常是痛苦的,他形容自己總感覺好像在走鋼絲,“一邊的良心對我說:難道你要淪落到小作坊的水準么?難道你要毀掉自己在業內的臉面?一邊的利益扯著我說:臉面算個啥?有錢干嘛不賺呢?不賺等著關門么?你不賺其他人也會賺,結果還不是一樣的?”最后他承認,如果一定要比哪邊更有吸引力,那肯定還是利益占上風些。
涉事客戶回應
蘇浙匯:曾發現正規企業將業務分給無證作坊
自家餐廳的布草為何會出現在沒有資質的洗衣作坊里?蘇浙匯餐廳所屬金萌集團的市場部負責人面對記者的提問,分析指出:這是正規洗滌廠家在搞“分包”陷害他們!
“我們肯定會把洗滌業務承包給有資質的企業,但我們曾經發現一些正規企業會把業務分包給無證作坊。”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就在前不久,他們還查獲了一起“分包”的情況,最后,餐廳果斷終止了與這家洗滌企業的合作。
“布草洗滌,都是洗滌企業到我們餐廳里去領取布草,我們的工作人員不可能時時刻刻跟著,更不可能駐廠監管,”負責人對記者說,“這就造成洗滌工廠有空子可鉆。”
此外,缺乏有效監管也成為洗滌行業隱患重重的重要原因。“我們和洗衣作坊發生糾紛的時候,甚至不知道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少洗滌企業態度非常強硬,他們覺得反正也沒有什么硬性規范對他們的洗滌標準作要求,相關部門也缺乏依據去處理他們。”
另外一些洗滌企業在檢測結果不合格后,索性從此就消失不見了。
聽說自家布草出現在閔行區的小作坊中時,集團負責人稱有這個可能,“我們在全上海的餐廳比較多,從成本角度考慮,只能就近選擇洗滌廠。相比較而言,市中心的洗滌企業還比較正規,不會搞這些小動作,而偏南、偏北的郊區,因為有小作坊藏身的空間,容易出現問題。”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將與公司其他部門合作調查此事,“如果情況屬實,我們將中止與相關洗滌企業的合作。”
上一篇:華潤三九等藥品被曝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