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信長春花園內的景觀湖可以有效貯集雨水。
臺風“達維”外圍給青島送來一場大雨,青島的排水能力順利通過考驗,但在部分路段仍形成了積水點。與此同時,大量的雨水白白流失,也著實讓人惋惜。城市的地面為何不能把雨水“留下”循環利用 ,同時減少排水管道的壓力呢?記者分別探訪了青島一些小區、公園、道路發現,受地形和成本等的影響,像下凹式綠地、鋪設透水磚和修建蓄水池等收集雨水的方式在青島仍有待推廣。
三方法增強城市“吸水”能力
每逢暴雨,市民在市區主要積水路段都會看到身穿“排水”字樣雨衣的排水工人站在積水中,打開堵塞的雨水箅子、架設警示標志、用疏通設施進行排水。一直以來,城市在對待雨水的態度中,更多的是“排”。有學者認為,水泥大樓,柏油路面看似堅不可摧,但卻減弱了城市的吸水能力,導致本應成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為城市排水的巨大負擔。
青島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郭一令向記者介紹,相同的雨量,如果城市里面的不透水面積增加,徑流系數也會增大,一個城市正常的徑流系數應該保持在40%左右。也就是說,下10毫米的雨水,最好只有 4毫米流進排水管道,另外60%應滲入地下或被綠地所吸收。但隨著城市路面硬化范圍的增加,以及城市的不斷擴張,進入排水管道的雨水比例越來越大,“這個比例大了,排水管道的壓力就大,就容易形成積水和內澇。”
郭一令向記者介紹,目前比較流行的增加城市吸水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建下凹式綠地、鋪設透水磚、修建蓄水池。較之國內大多數城市,青島在排水方面算是走在了前列,如果吸水能力增強,遇到臺風、暴雨等,將會顯得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