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執行要靈活首先保證“順”
“這個新的標準特別與時俱進,我注意到還有一條是‘支持單身父母再婚’,這個真的很貼近實際。”市人大代表、市南區民政局局長許群認為,自己的家庭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她家老人再婚后生活了7年,特別幸福,而且給子女減輕了不少負擔。
“新‘24孝’行動標準里面有很多創新的東西,可以引導年輕人去盡孝 。”許群說,現在的年輕人
“這24條標準全部做到,并不代表就一定是孝順父母,而沒有全部做到,同樣也不意味著就是不孝 。”市老齡辦調研處處長王少梅仔細研讀了新“24孝 ”行動標準后告訴記者,這些標準應該區別對待、靈活執行。
王少梅說,“孝 ”分三層含義:一是物質供養、二是生活照料、三是精神慰藉。“舉例說,對于經濟條件比較富裕的家庭,父母可能更注重孩子陪伴在身邊,陪著說說話、聊聊天,能經常帶著一起出去旅行等精神方面的贍養;對于經濟比較差的家庭,給父母更多的物質供養,可能就是比較孝順的表現;而對于殘疾或身體行動不便的父母,真正的孝順就是能在生活中悉心照料,而不是簡單地托養給養老機構。”
王少梅表示,孝順父母首先一條是“順”,很多行動不能一廂情愿,而應多征求父母的意見,比如父母不愿久坐上網,那就沒必要勞民傷財。 (記者 楊洪星 郝園園)